舌尖之毒:19世纪的葡萄酒“毒”死了贝多芬?| 酒·斛说

作者:酒云网 更新时间:2022-08-29 11:31 阅读:535

舌尖之毒:19世纪的葡萄酒“毒”死了贝多芬?| 酒·斛说


193年前的今天,“乐圣”贝多芬憾然离世。这位垂死的作曲家盯着床头未喝完的德国美因茨葡萄酒喃喃自语,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句话:


“啊,可惜……为时已晚!”


和饱受新冠病毒摧残的当下有所相似,18、19世纪的欧洲,正接连承受牛瘟、霍乱的洗礼。因为卫生问题,葡萄酒被认为是相对水更卫生的饮品。那时的欧洲,城镇刚具现代雏形,没有下水道,没有清洁的饮用水,河流污染也很严重——生活生产的污水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进河道,充斥着垃圾、工业废料、排泄物和病毒。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 旧时肮脏的塞纳河(吃饭勿看),来源:BBC《肮脏的城市》


那时的水是如此腌臜,以至于人们认为洗澡有害健康,有钱人纷纷选择“干”浴,宁可用亚麻布干擦身体也滴水不沾。葡萄酒因此成为饮用水的替代品,由消遣变成了生活必需品,影响力陡升——凡尔赛宫的贵族日常在手里端着葡萄酒杯,以在寻欢作乐之余补充水分。


舌尖之毒:19世纪的葡萄酒“毒”死了贝多芬?| 酒·斛说


古代与现代欧洲城市对比,图源:BBC


即便如此,葡萄酒也难逃卫生之劫。日前,一直死因不明的“乐圣”贝多芬,被找到新的争议性证据,显示他极有可能是死于当时劣质葡萄酒的铅超标问题


乐圣之殇


人们知道,器乐在整个19世纪余下的时间的发展都是在他的符咒之下,没有一个音乐领域的真正灵魂不是归于贝多芬。


——保罗·亨利·朗


1827年,57岁的贝多芬卧床不起。他的一生与病痛相伴,此时的他早已失聪,肝脏和胰腺开始衰竭,偏头痛和腹痛反复折磨着他。


舌尖之毒:19世纪的葡萄酒“毒”死了贝多芬?| 酒·斛说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作曲家,1827年在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以交响乐、协奏曲和钢琴奏鸣曲闻名。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他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关于他的死因,坊间有几派传言:一是他的父亲患上梅毒,贝多芬因此生有先天性梅毒症,这导致了他后期的听力丧失及最终死亡(有学者研究其头骨后认为,他的凹陷鼻梁和方形头颅都是先天性梅毒的表现);


舌尖之毒:19世纪的葡萄酒“毒”死了贝多芬?| 酒·斛说


二是严重酗酒引起的肝病所致。贝多芬的医生在尸检中称他死于酗酒引起的肝硬化、胰腺炎和腹膜炎。贝多芬有家族酗酒史,他的父亲、祖母都是因滥用酒精离世。在他母亲过世后,贝多芬逐渐陷入酗酒歧途,每餐一瓶不在话下。然而那时葡萄酒的酒精度远低如今,而饮用肮脏的井水远比酗酒更危险,这或许并非压垮他的最后那根稻草;


第三种推断则是铅中毒而死。贝多芬死后,体内的铅含量远超常人40倍——他的好友西勒曾留下他一缕头发作纪念,被辗转留存下来,现代科技手段检测证实了这一观点。对于铅中毒的源头,学者提出几种推测:餐具铅含量过高;贝多芬爱吃多瑙河鱼,工业水污染导致了鱼肉铅超标;贝多芬酷爱饮酒,当时的葡萄酒非法掺入铅以达到更顺滑的口感。


舌尖之毒:19世纪的葡萄酒“毒”死了贝多芬?| 酒·斛说


比利时自由报《La Libre》近期发表了一篇极具争议性的研究。文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Fabrizio Bucella教授认为,害死“乐圣”的可能不在于酒精本身,而在于酒中远超正常指标几十倍的铅含量


* Fabrizio Bucella是物理教授和数学家,同时也是IWD葡萄酒学院负责人,著有《葡萄酒防腐》、《餐酒搭配教程》、《为什么喝葡萄酒?》等多部酒作。


他认为,杀死贝多芬的不在于葡萄酒的量,而是“质”——贝多芬摄入了致命量的铅。早在2013年,在对贝多芬的头发和骨骼进行毒理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他体内残留了极高浓度的重金属铅,超出正常指标40倍。


Fabrizio Bucella参考了François Mai等贝多芬学者以及法国葡萄酒作家Jacques Dupont的研究后提出,如果是摄入餐具、鱼肉中的铅引起的中毒,这样的高浓度“是无法解释的”。


而对于几十年酗酒如一日的贝多芬,酒中掺入的铅或许才是最后的答案。


奸商加铅,柔化葡萄酒口感?


贝多芬虽然也饮用香槟之类的好酒,但最爱还是产自德国美因茨和匈牙利布达的廉价葡萄酒。这些便宜酒经常掺杂一氧化铅,以期柔化劣质酒液“青涩尖酸”的口感(其他的“矫饰”手法包括在酒中掺杂龙胆根茶,以及将烧红的钢片扔进橡木桶加速“熟化”)。


尽管这种手法被严令禁止,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乐圣”也非万能的鉴假专家。他的学生兼私人秘书安东·辛德勒Anton Schindler曾称,在喝这些劣质酒的时候,贝多芬常常胃痛,但还是屡劝不止。


对此一无所知的“乐圣”因此陷入一个死循环:铅中毒会加重心悸、无力和偏头痛,而贝多芬饮用葡萄酒的目的正是缓解由此引发的抑郁症状。可惜,这份劣酒的铅毒诊断迟来了整整两个世纪——正是他心爱的酒为他灌入了大量的铅,最后终结了他多舛的一生。


舌尖之毒:19世纪的葡萄酒“毒”死了贝多芬?| 酒·斛说


在现代社会,食道面临的威胁通常意味着:过量的添加剂,劣酒勾兑好酒,以次充好,葡萄酒氧化成“醋”,等等。


而在贝多芬的年代,为了追求卖相口感,在食物中添加有毒的工业调色调味料,却已经是贪婪的食品商心照不宣的主流


这一切,还要从工业革命的后遗症说起。


舌尖之毒,当科学遇上造假


苏格兰小说家斯摩莱特(Tobias Smollett)曾这样描述欧洲饮食的日常:牛奶里漂着淹死的蜗牛,面包是掺了白垩土、明矾和骨灰的毒面团,葡萄酒则是“将苹果酒、玉米酒、黑刺李汁液混在一起,调成的难喝且有害身体的廉价混合物”。


毒自舌尖。


群星荟萃的18、19世纪,被认为是食品卫生安全最糟糕的时代。随着工业化推进,满足温饱的欧洲人民不再囿于填饱肚子,开始向往更精致的食物:甜美顺滑的葡萄酒、时令蔬果和舶来的“洋”货。


舌尖之毒:19世纪的葡萄酒“毒”死了贝多芬?| 酒·斛说


19世纪的纽约下东区,图源:messy nessy


然而,在欧洲食品业蓬勃发展的背面,是从工业化中汲取灵感的奸商,开始用“科学”手法极力掩饰大众饮食的真相。这些酒水食物是否真的更“好”,则让我们这些后来人打下一个大大的问号,和叹号。


1820年,德裔化学家阿库姆Frederick Accum出版《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药》,成为首个呼吁打击食品掺毒制伪的声音,然而当局选择了漠视。那时的人们还没意识到,填饱肚子、用来续命的食物竟暗藏着能令人丧命的危险。


舌尖之毒:19世纪的葡萄酒“毒”死了贝多芬?| 酒·斛说


《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药》


由于没有化学检测仪,判断一款食品的好坏只能通过肉眼观察、用鼻子闻、用舌头尝,而这些肤浅的手段根本无法发现被科学“洗礼”过的伪劣产品。传说一位法国教授曾这样描述:


“早餐喝一杯用甲醛防腐的牛奶,中午搭配用硫酸铜染绿的菠菜,吃一片含有硼砂的火腿,再喝半瓶用过量品红染色或用过量石膏处理过的葡萄酒,如此二十年。”


21世纪的人,看了咂舌。回到那个年代,我能存活的时长可以预见,很短暂。


两百年来,在良心、性命与贪欲的不断抗争中,普罗大众的饮食安全得到愈发完善的保障。唯希望,那段黑暗的历史不会重演,也不再有黑心商贩为了多挣几枚铜板,不知不觉害死又一个“贝多芬”。


三只酒狐说:


舌尖之毒:19世纪的葡萄酒“毒”死了贝多芬?| 酒·斛说


舌尖之毒:19世纪的葡萄酒“毒”死了贝多芬?| 酒·斛说


舌尖之毒:19世纪的葡萄酒“毒”死了贝多芬?| 酒·斛说


参考资料:


比利时自由报,Ludwigvan Beethoven: le vin pour cause de ses tourments


葡萄酒观察家,Leadin His Red: Wine Killed Beethoven, Suggests Provocative New Research


酒饮商务杂志,Beethovenmay have been killed by lead in red wine


Infobarrel,发出臭味的淑女和绅士们


搜狐,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


果壳,毒死你不偿命:18世纪末伦敦食品的黑历史


新浪,食品安全:“舌尖上的威胁”曾困扰欧洲上百年


文/责编_Ari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