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之前的酒具

作者:阿斌 更新时间:2022-11-10 04:01 阅读:858

有了酒,酒具也就应运而生了。我国早的酒具大概用的是动物的角和葫芦、竹筒、蚌壳、椰壳等天然器皿。古代的;酉具,如“角”、“爵”等,形状上就象是在动物的角上加了支撑的腿和把手。另外一些器皿,如觚(gu 孤)、觯(zhi至)、觥(g6ng工)、觞(shang伤)等,从文字结构上也都}有“角”旁,说明其原始形态也与动物的角有关。《礼记·礼器》云:“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这其中的的“角”,初也是兽角,后来才发展成金属材料制成的青铜角。商周时期的青铜角就是由牛角发展而来的。这些都表明,我们的祖先曾有过一段用动物的角等天然之物做饮器的滥觞期。远古时代的天然酒具无法保存,我们不可能见到了。但近现代大量的民族学资料却有力地证实了它的存在。我国台湾的高山族,直到清代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饮食器具中金属器皿仍十分少见,酒具普遍为竹筒、葫芦瓢、木杓等,雕有花纹的木制“连杯”已属酒具。独龙族、佤族、怒族等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的民族,也一直保持着用竹筒酿酒、饮酒的习俗。在藏族、彝族、纳西族、苗族、蒙古族地区,也普遍使用天然的牛角、牦牛角作酒具。 陶质酒器是我们能见到的历史上遗存下来的早的酒具。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学会用粘土来烧制各种酒具。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尊、罍(1ei 雷)、杯、盉等陶质酒具。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酒具达268件之多,占出土器物总数的26.4%。 夏、商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阶段,由于生产力的提高,酒文化的积累,酒具就更加日益丰富了。这一时期,陶质酒具在酒具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夏人继龙山文化之后,制陶业也有了新的发展,陶器成品质量已有所提高。纹饰以蓝纹、细绳纹、粗绳纹为主。但形制多沿袭前时之制。商周时期陶器逐渐成为主要是平民和奴隶们的饮食器具。酒具的主要器形有斝(jia甲)、爵、瓮、豆、尊、缶等。在陶器发展的同时,由于金属冶炼业的发展,夏代青铜酒具已开始出现。 到了商代,由于酿酒业的迅速发展,奴隶主无度,使饮酒成了一时风尚。尽管当时金属十分贵重,青铜在生产中都未能得到普及,但奴隶主统治阶级却不惜将其大量地用于礼器和饮食器具的制作,使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些年从商代的大墓中出土的青铜嚣物中,有60一70%都是酒具,就是在一般的墓葬中也有成组的酒器出现。平民的墓葬中随葬品虽不多,但也少不了觚、爵等饮酒器。青铜酒具是当时奴隶主举行祭祀、饮宴和其他仪式礼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因而生产的数量之多、品种之全、纹饰之美、制作之精良,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商朝青铜酒具的主要形制有尊、卣、觥、斝、觚、瓿(布)、彝、罍、壶、盉、爵、角、觯、勺等。其纹饰大都以“雷纹”作底,上加“饕餮(e涛帖)纹”、“夔(葵)龙纹”及鸟兽图案。多数都有铭文,字体严谨功力,显示了当时青铜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周代继殷商之后,青铜器制造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周王和各诸侯封国都建立起自己的大小青铜作坊,铸造酒具等青铜饮食器皿。周初的青铜酒具多继承着商代的传统,纹饰和品种也与殷商时代类似。康王以后,才逐渐显示出自己特有的风格。各种酒具的器壁从厚重趋于轻薄精巧,纹饰由繁缛趋向于简易而生动活泼的动物纹与几何纹,突出了实用的特点。如“壶”这一历代的盛酒具,新石器时代是模仿葫芦的形状制成的,商代的青铜壶多为扁圆形,带有圈足和耳。到了周代则又变为圆形,长颈、大腹、有盖,壶身两侧各有一兽头铺首衔杯耳。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西周后期到春秋,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交替时期,这时的酒具也随之出现新旧交替而产生变革的现象。有些原来象征奴隶主威严,但使用起来却不太方便的酒器,如方彝、斝、觚、卣、爵等已逐渐减少甚至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器型,如鐎(焦)、礁、缶、舟等。 战国至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期间,正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酒具初步形成的时期。此时盛行的青铜酒具主要有:壶、钫、卮(支)、樽、杯等。这些器皿制作精致玲珑,造型美观,有的还用金银丝线镶嵌出各式鸟兽花纹,工艺水平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由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奴隶社会的酒具,尤其是青铜酒具的名称、式样、用途是非常繁杂的。为了方便、明了起见,现将主要酒具的大致情况分述如下: 尊:是一种大口、贮酒而备斟的酒器。多为青铜制,颈微缩,鼓腹,平底。体呈圆形、方形等,形制很多,如牺尊、象尊、四羊方尊等。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古人说:“决胜于樽(尊)俎之间”,意思就是与对手在饮酒食肉的宴席间取胜。“俎”是盛肉器,后来人们就把“尊”作为酒杯的代称。 鸯:酿酒或盛酒之器,呈圆形或方形,口小,腹深,圈足,有盖。肩部有两耳,多为青铜制,盛行于商周时期。 盂:温酒或盛酒备斟之器,圆口、鼓腹,有三足、长流、鋬(pan判)和盖。多为青铜所制,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斝:盛酒、温酒之器,口大,有三足、鋬,多为青铜制,形似爵,但比爵大。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爵:饮酒、温酒之器,敞口,有流、柱、三足和鋬,多绚一铜所制,初为典礼时所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卣:盛酒、移送酒的器具。形制不一,多为青铜所制,圆目,鼓腹,有盖、提梁和圈足。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觥:饮酒、盛酒之器。器形不一,多为青铜所制,鼓腹,有流和鋬,平底或圈足,有的盖为兽头形,有的整器作一兽彤。盛行于商周时期。 角:饮酒之器,也是古代的量器之一。大口,有三足。盛行于商周时期,多为青铜所制。 觯:大口青铜饮酒器,形似尊,但比尊小。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觚:形似喇叭的大口、细腰、高圈足饮酒器,多为青铜所制,盛行于商周时期。 彝:比较大的盛酒器。器身多为方形,平底,有盖,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瓿:圆口、鼓腹、圈足的盛酒器,多为青铜制品,盛行手商代。 壶:盛酒、贮酒器,敛口、深腹、圈足,多有盖、提梁。盛行于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鐎:温酒器,也称“鐎盉”。其形状似忝,圆腹、小口、有喙.底部有三足。与岙的不同之处是岙有鋬,而鐎无鋬有提梁,并用连环将提梁和盖相衔接。盛行于西周后期至春秋。 缶:盛酒器。形状似壶,圆身、大腹、有盖,腹部有四个环。多为青铜所制。盛行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 礁:盛酒器。小口、宽肩、大腹,器身有四个兽头连着衔环。盛行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 舟:饮酒器。椭圆形、平底,腹部两侧各有一环形耳,因形状似小舟而得名。盛行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 卮:饮酒器。扁圆筒状,有盖、鋬和短小的三足。盛行于战国及秦汉时期。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玉质和漆器酒具。我国用玉作为器具原料的历史非常悠久。目前发现的早的玉制品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的28件器物。虽然这些器物选料不严,形状也不规整,但足以说明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知道用玉了。经夏代至商殷,玉器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程度。各地商代的遗址中,都出土了成批的玉器,其中包括酒具在内的各种饮食器具。西周以后玉器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酒具主要有玉杯、玉壶等。唐朝诗人王翰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其中“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便为玉制。夜光杯产于甘肃酒泉,传说当年西周穆王远游西域,与王母娘娘在“瑶池”欢宴,席间使用的就是这种玉质夜光杯。夜光杯是用祁连山玉石巧磨细琢而成,质地精细,花纹美丽,杯壁薄如蛋壳,光滑透明。当美酒倾入杯内,顿时光彩熠熠,绮丽无比,周穆王爱不释手,于是王母娘娘便赠送一套给他。从此,夜光杯名扬千古。 漆器酒具西周早期已经出现。1958年在湖北崭春毛家嘴出土了一件非常珍贵的漆杯,据考证为西周早期之物。该杯在黑色和棕色的漆底上绘有红彩纹饰,制作相当精美。春秋时期漆器工艺继续发展。战国时期,漆器已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近年来,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的战国墓葬中.都发掘出了大量的精美漆器,其中包括漆杯、漆酒具盒等酒具。漆器酒具中以彩饰耳杯为盛行。耳杯亦称“羽麓”(觞,也是一种盛酒器,《汉书》日:“羽觞,爵也。作生爵(雀)形,有头、尾、羽翼。”),是将木头旋凿后漆制而成的.两旁有耳,便于端拿的酒杯。其形状主要有圆耳杯、方耳杯和高座耳杯三种类型。战国初期漆杯木胎还较厚重,中期以后就日趋轻巧。多用薄木直接卷曲成胎,或者外贴麻布的.有的还在边缘上用金属镶边,称之为“金铜扣”。这样不仅轻便,而且更加美观耐用了。直到秦汉时期,漆器耳杯仍十分盛行。如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就出土了不少漆制耳杯,而且杯中还写有“君幸酒”字样。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