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酒酿造技艺”列入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者:茅酒管家 更新时间:2022-11-30 06:03 阅读:287

6月8日是今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在2019多彩贵州百姓大舞台“非遗周末聚”的现场,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习酒酿造技艺”被列入该名录。


“习酒酿造技艺”列入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习酒—酿造技艺


习酒秉承中国酱香白酒的传统工艺,采用纯粮固态酿造。一年一个生产周期,经(下沙、糙沙)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按质装坛,存贮至少三年后,勾兑师再从不同典型体、不同年份的上百份基酒中勾兑出具有“无色或微黄、清亮透明、酱香突出、醇厚丰满、细腻体净、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风格特征的习酒。


“习酒酿造技艺”列入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习酒酿造技艺”列入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习酒—历史追溯


据史料记载,习酒的流传可以追溯到汉朝,据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35年,汉使唐蒙出使南越,特绕道古鳛部(古鳛部,既现遵义市习水县一带)品尝枸酱酒,并携归长安献与武帝,武帝饮后盛赞“甘美之”。这证实了早在汉朝以前,赤水河流域已盛产美酒。而史载枸酱酒,据考证为赤水河中游一带生产的用水果和粮食经发酵酿制而成的酒。


清代仁怀同知陈熙晋曾有“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的诗句佐证了习酒的源头。从其工艺的历史发展来看,北宋年间赤水河沿岸出现了酿制酱香的优质大曲—“凤曲”。


明朝时期,赤水河流域形成了“回沙工艺”的酿酒方法,标志着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的形成和不断发展。1915年,受茅台酒获得国际金奖的影响,赤水河沿岸酒业得到快速发展。1935年,红军长征到习水县,当地居民用自酿白酒(习酒前身)为战士擦洗疗伤。


建国后,1952年,仁怀县工业局为发展酿酒业,购买了黄金坪罗清云家祖辈遗传下来的白酒作坊和罗纯德、罗发奎两家的房屋,招募工人,创办“贵州省仁怀县郎酒厂”,由茅台酒厂副厂长邹定谦主持工作,1959年,因粮食减产,酿酒缺乏原料,酒厂停产,工人亦随之解散。1962年,国家粮食政策有所松动,鼓励酿酒,回龙供销社派曾前德、蔡世昌、肖明清三人(后人称为“三人起家”)又利用废弃的厂房恢复生产。此后酒厂经历习水县红卫曲酒厂、习水酒厂、习酒总公司、习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最后于1998年成立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习酒酿造工艺也因此一直被流传至今并在不断优化。


习酒-产地


习酒产于习水县习酒镇黄金坪村,处于东经106°11′,北纬28°09′,主厂区海拔400米左右,群山环抱,年平均降雨量1065.7毫米,年平均气温20.5℃,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湿润,空气流动慢,无霜期长达300余天,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湿度大、云雾多等特点,这种独特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为酒醅发酵提供绝佳条件。


“习酒酿造技艺”列入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习酒—价值


历史价值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时,两次经过二郎滩渡口,当地村民用习酒给官兵解乏、清理伤口。四渡赤水后,二郎滩成为红色圣地,受到张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张震将军在重走长征路时亲自到习酒厂参观过,并为习酒题词“二郎滩头创大业,长征路上谱新篇”。


文化价值


习酒作为贵州第二大酱香型白酒品牌,对习水县乃至整个贵州地区的酱香酒文化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人们偏爱酱香型白酒,所以商店里,以习酒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陈列得较多。清乾隆年间,赤水河成为盐运的主要运道之一,习酒伴随着川盐入黔、盐运兴起而不断发展和流传,赤水河沿岸的酿酒作坊可以作为人们了解历史的窗口。


科学价值


习酒的酿造利用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这使得对习酒酿造技艺的保护具有一定科学价值。


社会价值


习酒长期开展“习酒—我的大学”大型公益助学活动、“保护赤水河 习酒在行动”植树活动。对口帮扶道真县文家坝村、习水县桃林乡永胜村等贫困乡镇,使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此外,习酒的发展大量吸纳本地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习酒技艺”的传承、保护


“习酒技艺”是一代又一代的习酒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传承好、保护好先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每一代习酒人的使命。


我们必定会在在沧桑的岁月和历史长河将“习酒技艺”薪火相传,代代相守,我们也必定会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