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看鱼纹绘就的“早期中国”跟着仰韶看中原

作者:酒业快讯 更新时间:2023-03-01 05:20 阅读:533

7000年前,仰韶文化如旭日东升,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蔓延整个中原大地。7000年前,仰韶先民们制作陶器、建造房屋、酿制美酒。他们用图案记录信仰,几何纹、人面鱼纹、鸟纹、日纹……他们用陶器盛满美酒,小口尖底瓶、鱼纹葫芦瓶……


中原大地是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仰韶文化。而遍及中原的文化遗址,是仰韶文化散落在其中的文化片段。跟着仰韶看中原,将遍及河南十八地市的星火遗址连接起来,找寻中原文化的根脉。


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看鱼纹绘就的“早期中国”跟着仰韶看中原


三门峡,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区。


庙底沟遗址,被称为“早期中国”的代名词。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韩庄村。遗址面积约2.4万平方米,发现于1953年,1956年至1957年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庙底沟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期代表,最早年代距今约4000年。


庙底沟文化,得名于庙底沟遗址。这一文化时期的彩陶极富艺术性,纹饰包括写实纹和抽象纹,其中以抽象纹最为出名。这些绘制在彩陶上的图案或对圆等分,或分解重构,或夸张变形,或填白留白,富有律动感,特征鲜明,被称为史前艺术浪潮


在这一艺术浪潮中,鱼纹是典型的代表纹饰,由写实鱼纹向抽象鱼纹过渡,最后拆解重组鱼纹,组成象征符号,构成繁复庞大的鱼纹体系。鱼纹,是讨论庙底沟遗址绕不开的话题。


01


无所不在的“鱼”


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看鱼纹绘就的“早期中国”跟着仰韶看中原


鱼纹,在长达1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文化时期完成了写实鱼纹到抽象鱼纹,再到几何鱼纹,最后变成一种象征符号的过渡。


庙底沟文化彩陶上多数是几何化纹饰,与普通的几何纹饰不同,这些几何纹多数是由鱼纹变形、夸张、分解、重组而来,鱼头与鱼身分离,鱼唇变形成弯角型叶片型,再进一步提炼简化,由此形成广泛流行的花瓣纹、西阴纹、菱形纹、圆盘形纹、带点圆圈纹等。


其中花瓣纹西阴纹数量最多,影响最广,也最具代表性。


· 花瓣纹


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看鱼纹绘就的“早期中国”跟着仰韶看中原


花瓣纹,考证证明,由变形的鱼唇分解而成。


变形的鱼唇其实是由叶片形与弯角形两个图形元素构成。在后来的纹饰演变中,弯角形成为流行的西阴纹,叶片纹则演变成花瓣纹。


· 西阴纹


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看鱼纹绘就的“早期中国”跟着仰韶看中原


1926 年,李济先生发掘西阴村遗址,发现一种特殊的有弯角状空白的彩陶纹饰,命名为“西阴纹”。之后在庙底沟遗址彩陶上发现有大量这类纹饰,为庙底沟类型彩陶的代表纹饰之一。


庙底沟文化也被称为西阴文化,足见西阴纹在庙底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西阴纹的来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学者经过观察考证后,认为西阴纹就是由鱼唇轮廓变化而来,后期脱离鱼纹本体后,在彩陶上以反复循环的二方连续构图出现,几乎没有了鱼纹的特征,成了一种非常简练的符号。


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看鱼纹绘就的“早期中国”跟着仰韶看中原


鱼纹经过拆解重组后,又分别提炼出旋纹、圆盘形、双瓣花和加点重圈纹等元素,组合出更多的复合纹饰。这些纹饰构成了鱼纹体系,乃至一种被广泛接受认可的象征系统,代表着同时期的人们统一的文化认同。


有研究者提出“鱼龙说”,认为“中华龙的母题和原型”是鱼,是由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鱼纹发展演变而来,以为夏族的来源与鱼族有紧密的联系。


由写实鱼纹到抽象鱼纹、几何鱼纹,再到最初的“龙”形,或许可从其中一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02


鱼纹绘出的“中原性格”


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看鱼纹绘就的“早期中国”跟着仰韶看中原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鲲化为鹏的故事,很可能是史前时代神话的遗存。


鱼鸟纹,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纹饰,表现的是鸟在鱼体内的孕育和化生


庙底沟类型鸟纹可分为三类:一是圆形空白内的圆点+弧边三角纹及其简化图;二是西阴纹内的圆点+弧线或直线纹;三是圆点+勾弧纹。可以看到,除第三类外,鸟纹多数与鱼纹同时出现,构成鱼鸟纹。


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看鱼纹绘就的“早期中国”跟着仰韶看中原


《庄子·逍遥游》里表现的是鱼与鸟的化生关系,鱼与鸟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在仰韶文化时期,鱼与鸟的关系一开始似乎并不融洽。


考古认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均属仰韶文化,在年代上,半坡类型早于史家类型,史家类型早于庙底沟类型。


在半坡类型时期,鱼纹在关中地区较为常见,鸟纹则主要流行于豫西地区。这表明有以“鱼”为图腾的聚落,以及以“鸟”为图腾的聚落,东西对峙


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看鱼纹绘就的“早期中国”跟着仰韶看中原


从半坡类型早期到史家类型晚期有90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时期出土的彩陶上绘有大鱼吞鸟图、水鸟啄鱼图等纹饰,较为典型的代表是河南郑州出土的《鹳鱼石斧图》——鸟叼着鱼,双方呈现出力量上的悬殊,旁边绘有石斧的纹样。这类纹饰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当时仰韶文化豫西地区与关中地区不同支系之间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


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看鱼纹绘就的“早期中国”跟着仰韶看中原


史家类型晚期,彩陶上鱼纹与鸟纹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相互争斗变为地位平等,再到相互融合成鱼鸟纹,如史家类型晚期的鱼纹葫芦瓶上绘制的鱼纹与鸟纹已经有相互融合的趋势。鱼鸟相战到鱼鸟相融,并非仰韶先民们凭空想象而来,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社会形态的一种反映。有学者大胆推测,这表明仰韶文化中的“鱼”集团和“鸟”集团经过百年左右的交战,已经不再是互相攻打的宿敌,而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了。至庙底沟时期,彩陶上鱼鸟纹的大量出现更证实了这一说法。


透过彩陶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鱼鸟纹,可以看到文化的融合趋势,表现中原文化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特征。这或许也表明,彩陶最能体现中原地区的人们兼容并蓄的“中原性格”


03


跨越高山海洋的“鱼纹”


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看鱼纹绘就的“早期中国”跟着仰韶看中原


庙底沟文化时期,仰韶文化的社会形态经历了简单的平等社会到复杂社会的转变


植根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存在的时间大约是1000年,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其富有特色的彩陶的传播,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却非常大,它北出塞外,影响到达了河套至辽海地区,它甚至跨越秦岭、淮河,传播到长江中上游地区,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不仅仅是彩陶纹饰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这些纹饰中的象征意义的认同


学者认为,由彩陶向两湖地区的传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趋同态势,这种文化趋同是后来一统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础。庙底沟文化对南方最明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江中游地区。在鄂西北地区发现了与庙底沟文化相同的鱼纹彩陶,如湖北枣阳雕龙碑曾发掘出不少绘有西阴纹的彩陶,以及鱼纹残片。此外,上海青浦崧泽、江苏海安青墩和吴县草鞋山,都发现过花瓣纹彩陶片。


仰韶文化对长江流域地区的影响说明,至少从新石器中期开始,南北文化就有交融趋势。


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看鱼纹绘就的“早期中国”跟着仰韶看中原


庙底沟文化彩陶这种巨大的扩散范围,正是后来中国历史演进的最核心区域,这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庙底沟时期出现的一次大规模的艺术浪潮,而这个艺术浪潮的内生动力,是彩陶通过自身的传播,获得文化的认同,进而实现文化趋同,同时也是政治趋同的开端,或许这也是夏王朝一统天下的滥觞。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