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学生都上些啥课程?

作者:李寻讲酒 更新时间:2022-08-29 18:46 阅读:782

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肇始于清末,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决心全面改革,在教育方面先后出台了两种新式学制。这些学制是了现代学制的雏形,规定了学级划分、学习年限、入学标准等内容,从中也能窥见清末课程的设置情况,并由此看清清末教育改革的功与过。


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系统。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定了壬寅学制。壬寅学制规定了从蒙学堂到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的办学及考试录取章程。


壬寅学制主要内容如下:


蒙学堂,课程有修身、识字、经史、舆地、算学、体操,6岁入学,四年后毕业。教学重讲解,诵读次之。


小学堂,课程有修身、读经、作文、习字、读史、舆地、算学、体操。毕业后可继续读书或入农工商业学堂。初等、高等共六年。


中学堂,课程有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中外舆地、外文、国画、博物、物理、化学、体操;附设师范培养小学堂教务人员,并招收部分科举生员。中学堂四年毕业,合格者给予贡生身份(此条非首创,1901年清政府就出台了类似规定)。


高等学堂,课程分政、艺两科。高等学堂三年毕业,合格者给予举人身份。


政科: 伦理、经学、诸子、词章、算学、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外文、物理、名学、法学、理财学、体操。


艺科:伦理、中外史学、外文、算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学、地质及矿产学、图画、体操。


京师大学堂,大学分大学预备科、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


大学预备科其课程与高等学堂课程相同。


大学专门分科仿照日本分为: 政治、文学、格致、农学、工艺、商务、医术。在一级学科下,又分设更详细的专业。例如物理、化学、天文、地质这些都是在格致科下,经学则被归为文学。三年毕业。


大学院,在大学堂之上设立,以从事研究工作为主,学习年限不定,不设立课程,重在自学。大学堂毕业并合格者授予进士身份。


癸卯学制


1904年1月,清政府又颁布了癸卯学制。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三人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明确表示,癸卯学制“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教育方针则“以忠孝为敷教之本,以礼法为训俗之方,以练习艺能为致用治生之具”。


整个学制划分情况见“癸卯学制学校体系表”:


清末的学生都上些啥课程?



注:表格摘自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3月第一版,P114。蒙养院四年并不计入学制,但为显示完整的学校体系,这里也按书中原表格收录在内。


各级学堂大体情况如下:


初等小学堂课程:修身、读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不收学费。学制五年;


高等小学堂在初等小学堂科目基础上增加图画。学制四年;


中学堂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十二门。学制五年;


高等学堂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经学、法学、文学、商学大学的预科;


第二类为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大学的预科;


第三类为医科大学的预科,分别有自己的课程体系。


外语在各类学堂均占重要地位,一般要修两门。学制三年,到三年级各自开设选修科及随意科;


大学堂分设八科: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和商科。设在外省的大学堂至少须具备其中三科,京师大学堂八科全设。各科一般修三年,政法科和医科为四年;


通儒院设在京师大学堂内,由大学堂毕业生升入,无规定科目。以“造就通才”为目的,“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学制五年;


初级师范学堂以培养高等小学堂和初等小学堂教员为目的,招收高等小学堂毕业生,5年毕业,简易科1年毕业。优级师范学堂“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按学生学业所长培养相关方面教职人员。师范类学生免学费;


实业学堂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几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开办,学制一般均为三年,是普通教育的分流;


进士馆是为培养官员而设,学习法律、外交、教育、理财、农工商兵八大类,毕业考试合格者录用;


译学馆培养外语人才。


各级学堂毕业生有对应的科举功名。


清末学制之功


和中国古代教育相比,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大体上构建起了近代学制。


隋唐时期的官学系统中,地方官学和中央官学没有很紧密的衔接关系,不存在现在意义上的升学。这种松散的关系一直延续到清朝,地方上州府县官学的生员(即秀才)是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学生源录取需要经过考试,地方上对年龄更是没有什么限制,考不上一直考,直到考上为止。也就是说,古代的官学系统,是科举考试的“辅导班”,而承担了识字启蒙功能的私塾,就是这个“辅导班”的学前班。


壬寅学制在教学内容上引进了西方科学文化,将各级学堂初步衔接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癸卯学制则将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提高到和普通教育并列的位置。两个学制也都规定了入学年龄,开始普及义务教育,教育的目标从此发生转变,开始与国计民生相联系,具备了现代性,这是清末新学制最大的进步之处。


清末学制之过


至于壬寅学制被癸卯学制取代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张百熙个人威望不及张之洞以及清政府对汉族官员的压制,其实根本原因是张百熙这一步迈得太大了。张百熙在呈上《钦定学堂章程》时曾说,“朝廷以更新之故而求之人才,以求才之故而本之学校,则不能不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成法,以佐我中国两千余年旧制”。


壬寅学制仿自日本学制,作为一个全新制度,安排的经学课程并不多,在清政府看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纲常伦理那一套不够重视,变成了中国旧制佐外国成法,根本不能培养学生的忠君爱国思想。加上有相当一部分学堂是由旧式书塾改过来的,招的很多学生也是秀才、廪生,这些人经学课程有功底,但西学太陌生,结果进学堂里全是西学,导致壬寅学制从上到下的受众都不太满意。


癸卯学制对师生管控更加严格,而且更重视读经。有人做过统计,壬寅学制经学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占每周全部课时的比重分别为蒙小学堂1/6,中学堂3/37~3/38,高等学堂政科与大学堂预备科政科1/18,大学堂师范馆1/36。读经课程的课时相较文学与史学持平甚至不如。癸卯学制将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经学课时比重分别提高到了2/5,1/3,1/4左右。(朱贞《清季民初的学制、学堂与经学》)大学堂读经少些,但专门设立了经学科。


清朝末期,清政府竭力想要防止读书人倒向革命,一直没有放弃对读书人群体的控制和笼络。癸卯学制可以看作是清政府面对西方近现代理念传播所设置的最后一道大防线,继续对读书人群体的思想施加影响。近现代教育的教育目标中培养现代意识、健全人格那一方面,张之洞并没有打算做到,这是癸卯学制倒退的地方。


编辑:九章丨审核:子白


休闲读品杂志社xiuxiandupinTX


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本刊微信群聊:李寻的酒吧,聊酒、聊旅行。


加群方式:添加本刊编辑微信shoucheng234,发送“加群”,第一时间邀请您入群。


清末的学生都上些啥课程?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