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之前话小年

作者:杯酒论乾坤 更新时间:2022-08-30 04:29 阅读:219

马上到农历腊月廿三,也是北方常常说的“小年”。按老话,从小年起,就算是进入过年“状态”了。或许有很多人会问了,小年不是廿四么?也会有人说“小年”应该是廿五,甚至还有说小年应该是廿九的。


网上搜索下日历软件,会发现,有的将腊月廿三标注为小年,有的将腊月廿四标注为小年,更有甚者将两天都标注为小年,但独独找不到将腊月廿九标注成小年的。同样一个节日,为啥日子却五花八门?中国大大小小的节日不少,其它节日也没一个这样的,为啥恰恰“小年”会如此?


小年之前话小年



“小年”的历史


在历史上,年前有四个比较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冬至、拜灶神、小年夜(除夕前一天)、大年夜(除夕)。在宋代时,为了节约时间,小年夜和拜灶神合并成小年夜,放在十二月廿四,元明沿袭旧俗,到清代时又发生改变。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是满族祭祖的日子,雍正年间起,每年腊月廿三皇帝要在坤宁宫祭祀,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一下工作情况。后来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廿三祭灶,并逐渐形成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传统。再后来清皇室规定,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是小年,随后逐渐推广。因此在北方地区的小年夜,就变成了十二月廿三日,南方大部分却延续传统,依旧选择廿四过“小年”。而上海因为一直远离政治中心,才保留着廿四祭灶和廿九“小年夜”最传统的习俗。不过,上海人念叨的“小年夜”,并非是指“小年”的晚上,而是和“大年夜”意思相对的“小”年夜,也并非是一个节日。换一种说法,叫做“小除夕”就更好让人理解了。意思就是庆祝过年的小高潮到来了。


如今,强调过小年夜的,主要集中在苏浙沪的一部分地区以及台湾地区。之所以习俗有别,并非是为了“与众不同”,而是文化传承中产生的差异性。但是,无论是哪天过小年、或者过小年夜,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都是一样的。


“小年”的习俗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春节习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天,通常会通过进行一些沿袭了两千年的习俗,比如“祭灶”等,来宣告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


一、祭灶


这是小年这天最重要的活动。祭灶的习俗,由来甚久。从秦汉甚至更早时就有记载。《后汉书·阴识传》 中说:“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所谓祭灶,就是祭拜灶神,因而小年也叫祭灶节、谢灶、灶王节等等。至唐宋时,祭灶的日子形成传统,就定在了腊月廿四日。


灶神的传说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关于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


魏晋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


而在民间流传中,灶王爷也逐渐被“人化”。据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廿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而,人们在腊月廿四都要祭灶,祭送灶神升天。


祭灶的习俗


汉族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祭灶时,通常将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在北方,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最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


当然,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祭灶也不尽相同,对灶王爷的称呼也不尽相同,有的称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也有叫“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府君”,在湖北一带则多称“九天司命太乙府君”。配联也有讲究,上联通常为“上天言好事”,下联为“下界保平安”或者“回宫降吉祥”、“下地降吉祥”等。


古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往的传统灶台已难觅踪影,祭灶的习俗也简化不少,不少地方就只有一柱清香送灶神了。如今的小年,仪式化的“祭灶神”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扫舍”、“吃糖”等相对简易的礼俗。


二、扫尘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也有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和扫除旧岁中遇到的不快的意思。


旧时各家各户都要在年前在进行认真彻底的清扫,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三、剪窗花


建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四、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五、赶乱婚


过了二十四,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同时在灶神上头的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六、吃糖瓜、饴糖、麻糖等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七、饮酒


中国过年为什么都要喝酒?


小年也是年,过了小年就算真正进入过年的阶段了,而整个过年期间是中国酒文化最活跃的时段。过年现在也叫春节,饮“春酒”就是其中一大习俗。关于“春酒”,《诗经》中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后人便多以“春”字为酒名。晋陶渊明的《和刘柴桑》诗云“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其中的“春醪”指的就是当时生产的一种名酒。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一文中有“玉壶买春,赏雨茆屋”的记述,这里的“春”指的也是酒。


早自西周开始,我们的祖先在辞旧迎新之际,就会携美酒、羔羊欢聚庆贺祈祷丰收,由此掀开过年饮酒的先河。至汉代,“年”作为法定节日固定下来,春节饮酒已形成风气。


北周诗人庾信有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此诗点出了饮春酒除了欢庆佳节外,还有驱除恶秽、保佑长寿的作用。古时过春节,人们都要喝一些用中药浸泡的保健酒。椒柏酒是其中之一,用柏叶、花椒浸泡,是春节的特定习俗;饮酒前,还要致新年祝辞,称之为“椒花颂”。


除了椒柏酒之外,还要饮用屠苏酒。相传屠苏酒是三国时名医华佗采用屠苏草等多种原料浸泡而成的一种药酒,有祛邪防疫和延年益寿之功,后来流行开来,类似今天的保健酒。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亮相,屠苏酒更是名满天下。


这些诗与酒文化,都包涵着浓厚的辞旧迎新、祈求幸福的意味。


八、地方禁忌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当然,现今时代变迁,过小年的很多习俗也基本上都没有那么讲究了,被传承保留下来的基本上就剩“祭灶”这个名字,连祭祀的风俗也改变了很多。春节也不再喝椒柏酒,屠苏酒,很多人改成了喝更健康的酱香酒。但不管怎么变,“过小年”赋予我们祈盼全家平安、幸福的美好意义却一直没有变。


最后,祝大家小年快乐,阖家幸福!!!


小年之前话小年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