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地震明天来临?这些地震知识你应该知道

作者:李寻讲酒 更新时间:2022-08-17 15:32 阅读:181

为九寨沟地震祈祷


为新疆地震祈祷


愿平安!


▌全文共9565字,阅读需要17分钟


假如地震明天来临


文/徐沅


假如地震明天来临?这些地震知识你应该知道



▲ 震两年后的北川县城


2017年8月8日晚21点19分,四川省九寨沟县境内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2017年8月9日7时27分,在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震中位于北纬44.27度,东经82.89度。震中位于精河县托里镇,距精河县城37km,震中区域震感强烈,石河子、昌吉、乌鲁木齐有震感。


连续两次短时间内发生强震,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假如地震明天来临,已经不在是假如。


写这个选题的想法起于2009年5月,当时各地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纷纷搞了许多纪念活动,有些场面很煽情,而且,据说汶川要投入巨资建立一座地震博物馆,引起网络上的热议。我们初始的想法是应该借纪念5.12地震的机会,更多地普及防震、救灾的知识,而不要将纪念活动流于煽情的形式上。


一年多来,我们曾先后去过宁夏海原、河北唐山、四川汶川等地,亲自察看那里的地震遗迹以及灾后重建情况,拜访有关专家,了解各地的防震抗灾措施。一路走下来,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我们发现,尽管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5.12地震又带来这么多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人们的防震抗灾意识却比较淡漠,总觉得地震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所以,无论在建筑物设计、城市规划,还是人们的防震行为训练上,都存在很多不足。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有朝一日地震再度降临到我们头上,仍会造成5.12那么巨大的伤亡。


而地震其实离我们不远,每天都有可能发生。


就在笔者调研、撰写此文之间,不到一年时间,全球又发生了两起破坏性严重的地震,一是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发生在海地的7.3级大地震;二是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中国青海玉树的7.1级大地震。海地地震死亡人数高达25-30万人。青海玉树地区本是畜牧区,地广人稀,不少人仍在从事牧业,本应伤亡较小,但就是如此,常住人口不到2万人的小镇结古的伤亡人数也高达8000余人。


种种现象表明,地球似乎进入了一个地震频发期,而我国又处于频发期的地震带上。有相当一批从事地震趋势预测的专家指出了这一趋势,甚至有学者预测到了某一年可能发生地震的大致位置。尽管这些研究只是探索性的成果,不能作为预测地震的确定根据,但对于提醒我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还是有推动作用的。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三部分:


1.明确地震可能随时降临我国的客观事实。


2.介绍发达国家的防震救灾经验。


3.请专家介绍应采取的抗震防灾措施。


我国地震频率和强度居世界之首


1


地震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人类能察觉的地震(即有感地震)还不到1%。科学家们通过对地球上地震发生频率的统计,在地震比较频繁和剧烈的地区划出了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陆断裂地震带和大洋海岭地震带等大地震带,其中有两条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范围均涉及我国境内,而我国也是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国土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7%,但发生的地震占到了全球地震总数的三分之一,死亡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60%。


分布广泛的地震带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大城市就直接位于地震带之上或者靠近地震带。国家曾经组织相关机构专门对各地可能遭受的地震危险程度进行了评估和等级划分,制作出地震烈度区划图,并间隔若干年还会重新修订发布,现行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是90年代颁布的。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79%的国土位于地震烈度6度或6度以上的区域,近70%的大城市(指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处于地震烈度7度或者7度以上的地区,一些省会城市如北京、西安、兰州、银川、太原、昆明、海口、拉萨、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等,都位于8度甚至8度以上的区域内。此外,还有许多国家重要工业厂区都位于严重地震灾害危险的区域内。


地震的威胁还来自它的频发性,通过对中国地震发生记载次数的统计,我们得到了一个惊人的信息: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居于世界之首。和国外相比,我国古代历史文献较为丰富,所以其中保留了大量关于历史地震资料,这在近代科学记录出现之前是很难得的研究资料。历史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发生十分频繁。同时,我国比较容易发生强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先后发生7级以上地震49次。而6级以上地震,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发生近800次,涉及范围几乎遍布全国,仅贵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区除外。


假如地震明天来临?这些地震知识你应该知道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图


地震尚无法预测


2


面对地震灾害,我们能否像预报天气变化一样提前知晓它的来临呢?答案是目前还不能。现在,人类的科学手段仍然无法做到准确地对地震灾害进行预报。地球内部的活动十分复杂,以至于专业人士都戏称“知天容易懂地难”,天上放几个气象卫星就能把整个地球的大气变化都看得清清楚楚,而要搞清楚地下的岩层活动,却要依靠地下钻探,这项研究十分困难,仅凭现有的钻探技术至多只能达到地下十几公里,但地震震源深度一般都在地下几十公里之下,可谓鞭长莫及。


尽管预测地震无法实现,人类依然在这方面做着努力和尝试,但地震却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一次次地用惨痛的教训捉弄着人类。


一些人心怀侥幸地认为处在地震带上的历史悠久的大城市一般不会有大地震,因为它是人类长期居住选择的结果。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以地震发生的特征来看,一般特大地震的“潜伏”周期都很长,往往在几千年左右,仅以人类的历史记载很难捕获它的踪影。所以,在它“潜伏”时,人们容易认为大地震不会发生,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发生过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汶川地震之前,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十年的观测结果都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很“安静”,于是人们就认为当地不会有大的地震发生,甚至有人主张把该地区从全国强震重点防范区的名单上划除,结果地震发生后,防震措施很不到位,甚至没有储备应对地震灾害的救援物资,最终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同时,由于特大地震释放了长期积蓄的巨大能量,人们又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地区发生了特大地震后,该地区就不会再发生特大地震。但这种想法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特大地震释放的只是某一个点的能量,并不能说周围一片都将会很安全,相反这些能量的释放反而会影响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触发新的地震。比如,1975年辽宁海城发生了7.3级地震,同样在环渤海湾地区的唐山,1976年又发生了7.8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和损失。


人们注意到,在一些地震发生之前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井中冒浑水、动物出逃、地光、地声等前兆,由此,也有人试图利用自然异象来预报地震。如汶川地震后,一些地方出现的动物大量迁移的现象成为人们搜集、关注的焦点,一度引起了不必要的恐慌。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并不完全可靠,我国几乎每天都有一些自然异象发生,这些异象与地震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一些异象出现之后并没有地震发生,而一些大震发生前也毫无征兆可言。地震预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其成因十分复杂,仅仅依靠某一种原因未明的自然异象来断言推测地震,显然是不科学的,随意发布消息,造成社会混乱,也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在目前预报地震的条件还不具备的前提下,各国对于地震的预报都十分慎重,因为地震一旦误报造成的损失也是相当巨大的。1972年,两个墨西哥人向政府预报说,该国的皮诺特巴纳尔市将发生地震,结果,这一“预报”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混乱。事后,皮诺特巴纳尔市市长忿忿不平地抱怨说,这次“预报”造成的经济损失,比1968年8月发生的7.5级地震还要严重③。


中国地震带分布说明


通过对我国地震活动情况的统计和研究,地震(地质)学家在我国境内划分了23个地震带,并按其地域分布和活动特点划为华北地震区、台湾地震区、西南地震区、华南地震区、西北地震区和东北深震区。


范围地震带主要涉及城市历史特大地震记录伤亡人数
华北地震区: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郯城-营口带沈阳、济南、大连、青岛、徐州1974年辽宁海城(7.4级)1328人死亡2.7万余人受伤
燕山带北京、天津、1976年河北唐山(7.8级)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伤
山西带太原、运城、大同1303年山西洪洞(8级)近47.6万人死亡
渭河平原带西安、三门峡1556年陕西华县(8级)83万余人死亡
河北平原带石家庄、邢台1966年河北邢台(7.2级)8182人死亡5.1万余人受伤
东北深震区:黑龙江省东南部和吉林省东北部东北带鸡西、牡丹江、延吉1999年吉林珲春(7级)
华南地震区: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东南沿海带福州、厦门、泉州1604年福建泉州(8级)2000人左右死亡8000人左右受伤
西北地震区: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银川带银川、石嘴山1739年宁夏银川(8级)5万余人死亡
六盘山带固原、平凉、1920年宁夏海原(8.5级)24万余人死亡
河西走廊带酒泉、武威、张掖1927年甘肃古浪(8级)4万余人死亡
天水-兰州带兰州、天水1654年甘肃天水(8级)3万余人死亡
塔里木南缘带叶城、和田2001年新疆-青海交界(8.1级)无伤亡
南天山带喀什、库尔勒1895年新疆阿图什(8级)不详
北天山带乌鲁木齐、伊宁1812年新疆尼勒克(8级)58人死亡
西南地震区: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滇东、滇西带昆明、曲靖、昭通、大理、丽江1970年云南通海(7.7级)1.5万余人死亡3.2万余人受伤
腾冲-澜沧带腾冲1988年云南耿马(7.6级)743人死亡4105人受伤
武都-马边带成都、绵阳、武都2008年四川汶川(8级)6.9万余人死亡37万余人受伤
康定-甘孜带康定、甘孜1725年四川康定(7级)不详
安宁河谷带西昌、攀枝花1536年四川西昌(7级)1万余人死亡
西藏察隅带墨脱1950年西藏察隅(8.5级)近4000人死亡
西藏中部带拉萨、日喀则1950年西藏当雄(8级)54人死亡
台湾地震区: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台湾东部带台东、花莲1920年台湾台东(7级)不详
台湾西部带台北、高雄1999年台湾南投(7.3级)2378人死亡6534人受伤

资料来源:《中国灾害通史》,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地震应对百问》。)


国外防范经验


3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采用地震预警机制,即由国家根据地震的相关信息,统一发出相关指令,引导、规范民众采取有秩序、有步骤的防震措施。通过这一机制,我国曾成功地防范了1975年的辽宁海城地震(7.4级),并大大减轻了地震破坏,但这也仅仅是一次十分幸运的、特殊年代里“人定胜天”的思想产物。


防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诸多环节、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才能实现或保证减灾目的,这一过程对一个国家、城市的发展规划会产生许多制约性的影响,所以,在对待地震灾害的态度上容易出现重救轻防的倾向。然而,事实证明,重救轻防是目光短浅、得不偿失的做法。以震后重建为例,唐山市整体重建的费用大约花费30亿左右,而地震时的破坏给唐山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亿元以上。这说明,即使重建一座城市,也要比地震损失花费少得多,而拿比重建城市要少得多的钱去做防灾准备工作,则有可能避免那100多亿元的损失。


假如地震明天来临?这些地震知识你应该知道



河北理工大学内唐山地震遗址(摄于2010年3月)


此处遗址为唐山市河北理工大学的原图书馆.河北理工学院的前身是河北矿冶学院,唐山地震时,河北矿冶学院属于地震重灾区,建筑物全部倒塌,教学设备全部震毁,图书全部烧毁,全校共震亡1247人,在震亡人员中有教职工313人,学生404人,家属530人,绝户72户。


该图书馆建于1976年7月,建筑面积4049平方米,长25米,宽12米,高9.30米,共有四层,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刚建成还没有交付使用就被地震毁坏了。因为该馆地处发震构造带西北四公里,正在大地震的11度烈度区内,地震中,阅览室西部倒塌,东部震裂,整体居然向东北方向移动约一米,底层全部破碎。由于没有投入使用,地震中没有进行人、财、物的抢救,所以保留了地震的原貌。1980年,该楼遗址报经国务院同意,列入唐山大地震重点保护遗址之一。


在防震方面有着丰富成功经验的是美国和日本。


先说说美国。美国西海岸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这里也是美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位于这个地震带上一些大城市如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等都发生过数次7级以上的地震。然而,美国在防范地震方面的成绩确实令人咂舌。据统计,在20世纪美国总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0次,总死亡人数是1380人,而同时期我国直接死于地震的人数则高达50万人以上,占到了所有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笔者认为恐怕不能仅从两国人口数量上来解释。鉴于地震预报的一些弊端,美国地震局机构一般只提供中长期预报,而不会发布短期预报,同时,根据自身国情将防震重点放在了工程防震和防震教育上。


在工程防震方面,美国颁布相应的法律规定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并且相关管理单位还会对正在施工的建筑进行“突袭”性的检查。在美国的建筑墙体上都标明着建筑单位和设计单位名称,一旦出事直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2001年3月美国西雅图发生7级地震,城市建筑基本没有造成破坏,地震时仅一人死亡,还是因为地震时受到刺激、心脏病发作死亡的。西雅图“奇迹”的玄机何在?原来,在1906年旧金山8级地震后,离旧金山不远的西雅图就开始居安思危地在城市规划、建筑物抗震设防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直到2000年,还发行了2亿美元的债券用于加固学校建筑和桥梁。按照联邦法规,在美国的学校建筑都是高标准建筑,比工业建筑和居民楼都要坚固,以至于在地震发生后,学校都是作为避难中心来使用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汶川地震中,学校等公共建筑却是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物,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就出现倒塌,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跑出大楼。事后,人们清理一些教学楼废墟时发现,楼梯间总是压埋尸体最多的地方。


在美国一些地震发生频繁的州,学校里都要求普及防震知识,每年都要定期举行防震演练,同时,通过防震演练等户外教育形式将防震知识传递给市民,所以,美国居民大多都具备很高的防震意识。军事专家张召忠先生在他的书中曾提到过一件事情:一次,他去美国洛杉矶的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家里竟然有一张铁桌子,询问得知,原来洛杉矶位于地震带上,曾发生过大地震,他家的桌子是专门预备用来躲避地震的。地震时逃生就是那么几十秒时间,而就这么一张铁桌子,或许就是一家人求生的唯一机会。而反观我国在防震教育方面却极为疏忽,以至于地震后总是“大震大灾、小震小灾、无震不灾”的局面。2005年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调查灾情时专家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伤亡都是在慌乱中逃跑躲避时,被坍塌的砖块砸死或砸伤的。而远离震中的湖北一些县市的学校在地震时竟然出现学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


与地广人稀、地震发生较少的美国相比,和中国地震情况更为相近的是日本。日本是地震发生频繁的国家,世界上每年6级以上的地震20%都发生在日本,每天可以测量到的地震都在300次以上。饱受地震之苦的日本很早就开始探索和积累抗震、防震的措施和经验,为了尽可能去实现和提高防震效果,日本政府的做法可谓是不遗余力。


在地震预警方面,日本在2007年启动了“紧急地震速报”的地震早期预警系统。该系统利用地震时纵波传播比横波传播快的原理,在探测到纵波后立即发出预警,在数秒或数十秒内提醒居民采取防震措施,同时向煤气、供电、运输、建筑等部门发出警告,使相关部门停止作业并采取安全措施。2007年新澙县发生地震,预警系统发出警报后,铁路和建筑部门立即停止列车营运和起重机作业等。然而,在预警地震烈度和时间准确上,这套系统还是有不足之处。2008年,日本南部一小岛发生5级地震,当地居民在地震后6秒钟后才收到警报。同年,该系统还曾低估过日本海岸地区的一次地震的烈度。预警系统要在极短的时间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和发送,并要民众及时得知和采取措施,其间存在很多难度和风险,尽管如此,这几秒乃至几十秒的时间对于一场地震灾害而言是弥足珍贵的。


日本对于地震宣传十分重视,专门设有一个频道向公众进行地震宣传和实时公布地震信息。地震研究人员直接把观测到的结果公布后,同时整理出相关地区的所有地质运动断层的观测结果,让公众根据具体情况,自己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比如,你发现自己的房子恰好位于断裂带上,那么可以选择加固或者尽快搬家。在日本人的家里和酒店里,都备有防震应急箱,以备地震发生后自救之用。应急箱中备有加强橡胶指垫的棉线手套一副;应急食品,包括每罐110克有盐压缩饼干,冰糖糖块和熟花生米;饮用水两瓶,每瓶340g;蜡烛两根,火柴一盒;保温雨衣一件;等等。正是这种平时防震意识的树立和有备无患,让日本在地震中减少了很大的生命损失。反观中国,不但大多数老百姓不知防震应急箱为何物,而且在各级学校里,也没有开设防震及防其它灾害的课程,没有专业的训练,这就导致了当地震来临之时,即使是一位大学生,也不懂得该如何自救,只能等着军队来救援,这就加大了死亡的概率。因此,我们在此强烈呼吁:我们的各级学校,应开设各类防灾的专业课程,树立起人们的防灾意识。


此外,日本还利用建造地震纪念馆和设立防灾日等措施积极地在国民中推广地震防灾教育。日本保留了一些地震遗址,修建了专门的纪念馆。在纪念馆里设立了地震影像馆,影像馆利用3D影像等技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地震发生时的巨大震撼。纪念馆里还有防震知识专区,方便参观者了解地震逃生、灾后自救和防震措施等知识。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为防灾周,在此期间,在全国范围内举行演讲、展览、模拟体验等等。


中国地震带上的人们


4


1、宁夏海原:用搬迁解开问题的死结


每年的12月16日,在宁夏海原县西南角的万人坟场,都会聚集大量来自甘肃、陕西甚至新疆的人们,他们来这里是为了祭奠在海原大地震遇难的祖辈。1920年12月16日20时05分,海原发生了8.5级地震,这场地震持续了十几分钟,震动了大半个中国,远隔震中数百公里的兰州、西安都有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北京、广州、香港则有明显震感,甚至越南观测台都出现“时钟停摆”现象,全球有96个地震台记录了这场地震,而地震产生的震荡波绕着地球转了两圈,在兰州白塔山公园的纪念碑上就称其为“环球大震”。这场地震造成了24万余人死亡。据当时《陕甘地震记略》记载:“(灾区)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闻;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殍,亦将强比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假如地震明天来临?这些地震知识你应该知道



▲ 都江堰市内一家属区地震遗址(摄于2010年4月)


从坍塌的楼体来看,该建筑属于水泥预制板建造的老式建筑,楼体倒塌后脱落的水泥预制板表明这种建筑的抗震性能较差。


这场地震改变了海原乃至周边地区的地貌。在海原、靖远、会宁、静宁、隆德造成数十平方公里的山地滑坡,形成许多堰塞湖,并在地下造成一个断裂带。据1949年以后调查,这个地震断裂带从海原县李俊堡开始向西北发展,经肖家湾、西安州和干盐池至景泰,全长200公里。


海原是国家级贫困县,其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处于宁夏末位,而这条地震断裂带是约束海原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原县城的建筑高度和规模都有特殊要求,大型工矿企业都无法在这里投资,甚至百姓的生命都随时要受到威胁。在各地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海原只能眼睁睁地等在原地,始终无法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为了打开地震带这个海原发展的死结,上至国家下到地方政府都做过很多尝试,其中规模最大的方案就是海原县城整体搬迁。这个方案已经讨论很早,但因牵涉因素太多而作罢。汶川地震后,宁夏正式向国务院提交海原县搬迁申请,同年6月20日,民政部批复了宁夏海原县搬迁方案。新的方案计划将海原县搬至靠近高速公路的黑城镇,在那里发展工业,以带动海原经济发展。


同时,海原大地震后遗留的代表性遗址景观现存有13处,其中在海原县就有11处。这些地震景观都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早在2000年4月,国家在宁夏成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扶贫实验区——六盘山旅游区,其中就将海原县的地震旅游资源纳入开发范围。


假如地震明天来临?这些地震知识你应该知道



▲ 海原哨马营“震柳”


“震柳”生长在海原县西安乡哨马营一条干涸的河床上,树龄400年左右,树高9.8米,胸径560厘米。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震断层反时针旋扭造成山体错位,将这棵古柳撕成了两半,左旋位移量达0.4米。古柳虽遭摧残,但劫后余生,残躯吐翠,至今依然生长旺盛,成为人类研究地震的活化石,海原人称其为“震柳”。


2、河北唐山:重建后留下的弯路


唐山大地震后,重建本来是这个城市发展规划的一次契机。因为唐山解放后一直没有规划,各大单位进驻后,划地自建,城市建设显得杂乱无章。震后,国家对唐山进行了整体规划,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唐山没有能很好地把握这次机遇。首先是资金问题。由于当时国家财政困难,要求唐山重建经费不能超过20亿元,节约资金是唐山重建的主要精神。最终,唐山上报的金额是19.9亿元。但唐山重建后,资金方面仍然需要追加,到80年代时,重建投入已经超过30亿元了。资金方面的限制,使得唐山在重建方面能省就省,对建筑物也是尽量做得成本节约,无暇顾及对其本身的设计和整体规划。一时间,大量相似、低矮的建筑成为唐山特色,住宅楼的统一风格,让许多人出门后一时半会找不到自己的家门。


其次,唐山在重建上未能着眼和借鉴国外经验,导致当时的城建规划反而成为城市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在城市发展上走了弯路。唐山重建后,市内道路规划了双向四车道,在当时已经是国内同等城市里最宽阔的道路了,然而改革开放短短十几年,唐山的市内道路已经面临拥堵不堪的局面了,这点确实是当时规划未能想到的。当然,拖住经济发展后腿的还有城市建筑。震后的重建的唐山,是一座“恐高”的城市,大多建筑匍匐在地面上。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中,这些建筑因为使用仅仅不到十几年、未到拆迁年限而只能保留。


唐山重建的另一个核心是“恢复性重建”。当时有关唐山重建的思路有过争论,一是避开市区底下的活动断裂带,放弃原有城市,异地建设,二是保留唐山的重工业城市体系和经济文化特色,在原地进行建设。最终,后一种意见占了上风。恢复性重建使得原本计划搬出的大型工矿企业继续留在了市区内,它们留下的结果是:唐山市每年排尘26万多吨,排废水11000多万吨,排废渣1000多万吨。原址重建也使得唐山地震遗迹大多无迹可寻,在今天的唐山只能找到为数不多的几处地震遗址。


未来展望:整个地震带的防范


5


美、日等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尽管目前人类还不能有效地预测地震,但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有效地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一般来讲,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六个因素有关,即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时间、地貌地质条件、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建筑物的质量和地震的防御状况。其中后三个因素则是人类可以控制的,采取有效手段完全可以降低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


1、对位于地震带的居民点进行地质构造勘察,通过研究分析,对其中一些地质条件十分危险的居民点进行搬迁和改建。在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城所在的曲江镇是受到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个城市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北川县位于山谷中河流川地上,这里是古河道摆动遗留下的松散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平原,这些松散沉积物在地震时容易出现液化现象,形成地基失效(建筑学术语,即地基土因荷载过大或承载力降低,发生过大变形、位移而导致建筑物破坏的现象),瞬间造成建筑物整体倒塌和损毁。同样,因为城市规划选址的问题在国外也有相应的例子。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连续发生8.1和7.6级强震,距震中约400公里之遥的墨西哥城也受灾严重,城内主要办公楼和高层楼房全部倒塌。事后调查发现,原来墨西哥城建造在了古湖泊沉积物上,地震时引发了地基失效①。


2、提高地震带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据统计,地震时人员伤亡的95%都是由于建筑倒塌造成的。如今,我们生活的城市里高楼林立,我们几乎时刻都要在这些高大的建筑物里面工作、学习和生活,一旦发生地震,这些建筑无疑是对生命的最直接威胁。尤其是对于一些人员密集的建筑如学校、商场、影剧院等,应充分做到抗震设防的标准,实现“大震不倒,小震不坏”的要求。唐山地震时,启新水泥厂的办公楼经受住了地震的冲击,因为它的设计者曾在地震频繁的日本留过学,所以注意了建筑的抗震性能,该楼震后经修复至今仍在使用。如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就出现倒塌,人们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躲避,就会被压在废墟之下。所以,只有加强抗震性能的建筑在地震中保存下来,在地震中不倒,人们才有逃生、生存的希望。


3、提高地震带民众防震意识。地震时,人们出于强烈的求生欲望容易出现慌乱,甚至屡屡会出现跳楼求生、踩踏事故等不必要的伤亡。一般遇到地震时,最优先的选择当然是冲出房屋了,但地震发生时间非常短暂,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如所在建筑是楼房、反应不及时等等,所以最好是先躲避在屋内安全的地方(如桌下、墙角等),等地震过后迅速冲出屋外。反之,如果地震时立即跑出,很容易被空中掉落的砖块、物件砸中出现伤亡。对于学校、办公楼等人员密集的场所,组织逃生演习尤为重要。唐山地震后,通过对947名幸存者的调查表明,采取避震措施的有258人,有188人获得成功而安全脱险,占采取避震行为者的72%②。提高民众防震意识首要的就是普及地震相关知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地震,不再会在地震中恐惧和慌乱。同时,完善地震监测信息的公开机制,使普通民众能够及时获知地震监测的具体情况,消除不必要的社会恐慌。比如美国加州的居民就可以随时从相关机构的网站上查到加州每天24小时内发生地震的概率。最后,树立人们的防震意识。防震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平时具备防震意识才能有效地将防震措施贯彻到位,在灾难来临时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并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4、根据居民点类型建立和规划相应避难场所和疏散带。大城市里高楼密集,一旦发生地震,必须要有相应数量的开阔地带便于人们逃生和震后救灾。这些开阔地带平时以公园、广场、体育场的形式存在和使用,只需做好相应的抗震预案,一旦地震出现,紧急启动相应工作步骤,即可成为应急避难场所。


5、建立防震应急系统。地震早期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以最短的时间确定地震的位置及强度,利用现代通信以及快速但是强度弱的纵波和慢速却强烈的横波的时间差,在破坏性的地震波达到之前,发出预警信息,从而能够采取紧急措施,减轻人员财产损失。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在成都以西100多公里处,地震面波需要40秒左右才能达到③。如果利用该地震附近的地震台(假定50公里内有两个台),根据地震的P波特性,可以在十几秒钟内初步确定地震地点及强度,成都就可以有20多秒的预警时间终止关键性活动(学生上课、重要会议、医院手术、高速列车、金融交易、军事演习、危险性工业品生产等),以及对电、煤气、自来水等设施进行暂停,减少由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


假如地震明天来临?这些地震知识你应该知道



▲ 地震后的汶川人民用自己的劳动重新创造新的生活(摄于2010年4月)


照片摄于汶川县映秀镇映秀中学地震遗址前。背景是映秀中学倒塌的教学楼。这是一幅让我们记者很感动的照片。地震后的危楼犹在,但鲜花已经在盛开,人们就在这样看起来残破的地方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人终究是伟大的,人的力量也是足以改变世界的。


编辑: 九章丨审核:子白


休闲读品杂志社


(xiuxiandupinTX)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