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我第一次去茅台酒厂实地采访

作者:肚松咪酒 更新时间:2022-09-12 14:42 阅读:738

茅台酒厂是我从事酒类行业报道和研究以来,实地采访的第一家四大名酒厂。当时是2006年12月,我从事酒类行业的报道、研究还不足两年时间,因为机会难得,所以当时力争观察全面些,采访细致些,那场采访所得,使我受益至今。


当时我在《中国酒》杂志做采编,正负责编纂《当代中国酒界人物志》的工作,去茅台采访的任务之一,就是搜集茅台酒厂建国后的发展史料,采访建国后对茅台酒厂有过突出贡献或重大影响的人物及其亲属、后人。与我一起采访的还有我的一位同事和前辈郭丽华老师,一位茅台酒的经销商也同我们一起。当时季克良先生还是茅台集团的董事长,许多茅台酒厂的历任领导还在,而我们在采访的间隙,还专门去实地参观了茅台酒厂的第一酿酒车间、茅台酒文化博物馆。


2006年12月,我第一次去茅台酒厂实地采访


2006年12月,还是小鲜肉的我第一次采访茅台,在车间门口留影


去之前我专门做了大量的功课,茅台酒的酿造以一年为两个周期,重阳下沙、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二次取酒。我们到车间的时候,二次投料,加大曲高温堆积发酵后入窖的环节,大部分酒醅已经入池发酵,封窖的泥巴平平稳稳,凉台上还有几个高高堆积成倒锥形的发酵酒醅。堆积发酵的酒醅,外表看上去没什么,老师傅把手伸进,抓一把酒醅闻一闻又撂上去,我也模仿着把手伸进去,忽然感觉里面有些烫手,赶紧抓一把出来,也学着闻一闻,熟粮中有似闷豆酱的气味,酒醅很黏 ,很多糠皮掺在其中。


老师傅很有耐心地解答了我的疑问,茅台酒的酒醅每一轮发酵都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有氧发酵,另一个阶段是厌氧发酵,窖池发酵属于厌氧发酵,而这高温堆积发酵属于有氧发酵。高温堆积发酵的时候,发酵堆里的温度会自然升高再降低,发生一个曲线,这种开放式的发酵温度变化,会很好地融合空气中的微生物作用其中,除了参与发酵,也是二次制曲。离开了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工艺因素,就是这高温堆积发酵,因为茅台镇空气中弥漫的酿酒微生物在这一环节发挥的作用很大。而茅台酒醅厌氧发酵的窖池,四周都是石头壁,底部才是泥巴,和浓香酒不同。而茅台酒醅和泥土发生的另一个接触,就是封窖的泥巴。泥巴太干,缝隙大,酒醅发酵不充分,泥巴太湿,水分就会渗入酒窖,就会破坏酒醅的发酵生香,蒸出的酒有些杂味。有氧发酵时酒醅地温度很高,厌氧发酵时地温度会更高。堆积发酵可以用手探温,窖池发酵就看窖泥鼓起来再塌下去,所以要不间断地刷窖泥。


实体勘察及听完师傅的讲解,我对一方水土酿造一方美酒,白就是生态酿造的产业这一观点深信不疑,并在若干年后倾力报道白酒的“生态化经营”之道,因为我亲眼所见了“离开了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的实际生产过程。


2006年12月,我第一次去茅台酒厂实地采访


元代播州(今遵义)安抚使、杨氏土司杨汉英


现在的茅台酒文化博物馆已经过大规模的修葺,和当年的呈现逻辑大不相同。当年的茅台酒文化博物馆还是根据朝代进行分类馆藏的,和其他们博物馆一样的是,陈列的有一大堆当地出土的各种酒器,也有李白的醉卧长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李清照的浓睡不消残酒,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等一些大家熟知的酒文化场景,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内容,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云贵川土著传统的咂酒,一个是元代播州(今遵义)安抚使杨汉英的雕塑,真实记录了当地酒文化的历史原貌(宋元两朝中国实行酒类专卖以筹措军费,我一直猜测元代蒸馏酒酿造技艺的传播是否与此有关)。还有一个则是不同年代茅台酒的酒瓶也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当时一些解放前的酒瓶是经销商帮忙找到后捐赠给博物馆的。晚上我们还和邂逅的两位经销商,一位是山东的许大同,一位是河南的王庆云,畅饮后深聊了好长时间。他们是茅台酒的深度粉丝,这次是带着建国初年茅台酒的藏品,专程来博物馆交流的。那时我就已经见识了粉丝经济的魅力,也改变了对白酒工业旅游的看法。


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白酒的工业旅游很落后,没啥人气,不如葡萄酒做的好。但这次实地参观后才明白,白酒企业一天的客流量,可能就超过了某酒庄的一年。只是白酒的博物馆形式比较呆板,现在有些酒文化博物馆已经增设了一些旅游产品,但消费者的体验感和带感不是很足。当然,消费者喝什么白酒都是一个味儿,这和我们对消费者的精细化培育不够也有关系,所以自此之后我就特别注意白酒如何消费者讲好品牌故事和产品体验的技法。


2006年12月,我第一次去茅台酒厂实地采访


2006年底,季老在办公室会客。已是鹤发童颜的他,因为代言茅台酒而为公众熟知。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茅台在消费培育上已经下了很大功夫,只是还没有到质变爆发的时候。2005年,季克良先生发表了一篇改变茅台酒厂命运和白酒行业格局的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陈年茅台酒》,这篇文章已经在2006年初见成效,但2006年底的茅台酒厂,远不及今日这般如日中天、万众瞩目,但他们已经给自己定下了珠峰登顶的目标。


而今算来已经13年有余,茅台分别完成了业绩登顶和市值登顶的目标,现在换了新领导,大家都在纷纷猜测茅台下一个珠峰登顶的目标。我中间多次采访过茅台酒的领导、中层、工人,也无数次到过茅台酒厂采访,还曾在扩建后的茅台酒厂区内完成过半程马拉松的训练,所以了解茅台酒业绩增长的背后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密码。比如说茅台酒的规模从来不盲目增长,必须保障质量稳定,必须遵从酱香酒产能扩张的客观限制和人才储备,如果一下子上马几万吨的产能,不是吹牛就是找死。比如说茅台集团的高层“在家”必须坚持早上上班前先品酒,熟悉竞品的风格,了解自己的品质动向;茅台的销售人员(以及集团领导)必须定期到车间体验生产,了解茅台酒的酿造技艺等等。工匠精神、产品思维、用户思维,这些近些年社会广泛讨论的热词,茅台没有挂在嘴上,而是一直落在行动中。这些细节鲜见有媒体去报道,也不知道这些年茅台集团是否还保留这些优良传统,但2007年给我的影响是颇为震撼的。所以在研读汪中求先生所著的《茅台酒是怎样酿成的》时,我是深有感触,书中对茅台酒有所欣赏,对茅台酒厂的局限和不足,也毫不保留地指了出来。


我记得2007年我去茅台的时候,正在看《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而今很多人把茅台酒抬上神坛,我个人是极为反感的,应该还原一个真实、鲜活、抱残守缺的茅台酒,从茅台酒的经营细节中去了解茅台,品读茅台。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