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快乐?看完再骂

作者:惬意酒肆 更新时间:2022-11-19 06:10 阅读:695

对逢节必祝福的我们,但在清明、端午时,很多人往往因脱口而出的“节日快乐”而尴尬。其实清明节也未尝不可说,各位先别着急骂。


等我分析完以下几点,看你快不快乐。


第一,因为这个节日,全国人民多放一天假。


第二,人类最原始的有两种信仰—天地信仰、祖先信仰。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在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的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


而清明节的真正盛行是在唐宋以后,随着历史岁月的变迁,融入了寒食节上巳节的风俗。


清明节快乐?看完再骂


原本,祭扫这个事情是在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但是,古代黎民百姓在寒食节完成这件事没有问题,因为祖先死后就埋在自家旁边,官员可麻烦了!中国古代实行“异地调任”制度,你是哪里的官员,只能调到别的地方去。对那些想尽点孝心的官员来说就惨了,一来一回耽误了上班时间。于是,在唐代,皇帝决定延长寒食节假期来解决问题,由于碰巧清明寒食挨着,所以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月下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这等于将假期扩展到清明后。


到了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皇帝更是直接下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并第一次明确清明寒食一体:“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这之后,人们在清明时节祭祖成了常事。再往后,清明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清明节快乐?看完再骂


那么上巳节又是怎么被吞并的呢?上巳节,起源自上古的中国。当时中国实行干支记年,上巳节时间就在三月的第一个地支为“巳”的日子。又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每年的阴历三月初三前后,所以后来三国魏就定在三月三,所以民间又称“三月三”。


在上古的时候,先民们在三月三主要要进行的活动是“祓禊”。祓禊,古代中国民俗,祓——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禊——古代春秋时期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所以祓禊的主要内容为在河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祭祀活动。后来演变为在这个日子沐浴,采兰,踏青,嬉游,饮酒等活动。


由此可见,踏青本来是属于上巳节的。


同样是在唐朝,虽然将寒食节延长至清明节,但上巳节这个重要的祭祀活动没有给到假期,于是很多官员索性就将上巳节的内容也迁至寒食-清明这个假期。于是,清明节又继承了上巳节踏青,嬉戏,洗澡等内容。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寒食节的冷食习惯。山东,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南方部分地区有吃青团的风俗。


清明节快乐?看完再骂


所以,除了祭祖,清明节在全国各地还有踏青、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等不同的习俗,活动内容丰富有趣,吃食也多,堪比一次家庭团建。


第三,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具体流程可分为修正墓地-上香-上供品-敬酒-拜祭-放炮。各地各民族风俗不一,但都大同小异。


对清明节而言,酒是绝对不可以少的,此时的酒,是悼念的酒、祭奠的酒、思念的酒,而且必须严格遵照流程敬酒,如果打乱了敬酒的顺序便是对祖先的大不敬。


清明节快乐?看完再骂


一般情况下,一座坟敬一杯酒,七分茶八分酒,掌握度量即可,将酒洒在墓碑前。如果因为特殊原因没能去墓地祭祀,也可在家中摆酒祭奠,俗称“堂祭”,祭后族人聚饮。


清明饮酒是中国传统沿袭下来的文化,这个时节,微雨落地,润物无声,不仅是缅怀先人的酒,也是舒缓疲惫、释放压力、迎来新气象的酒。即使是古代颁布禁酒令时期,在清明这一天也是允许喝酒的。


第四,大多数人认为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扫墓庄重严肃,且与死亡和鬼神有关,祝快乐是不被允许的。


对此,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曾表示,清明是可以说“清明节快乐”的,这样的说法其实已延续很长时间。相较而言,“不能说清明节快乐”,是近几年才冒出的说法。


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人们对清明节的内涵了解不够深。


清明节是春季最重要的日子,将扫墓与踏青等其他活动相结合,面对春天的勃勃生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撑。


清明节快乐?看完再骂


况且死亡不是真正的永别,遗忘才是。


当我们拥有快乐的心态,也代表着有战胜悲伤困难的勇气。当我们有一颗真挚的缅怀的心,悲伤何谓,快乐又何妨。


(转自天下纯粮微信公号)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