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热”引多家媒体发声反思,发展既防"热"也要防"冷"

作者:酒时 更新时间:2023-01-05 17:12 阅读:779

当下,要说什么酒最火,无疑是酱香型白酒。


“茅台飞天就不用说了,赖茅上涨50%,茅台迎宾酒飞天涨85%,遵义1935涨70%,青花郎涨20%、习酒1988涨20%、钓鱼台涨30%、摘要涨30%……”有行业人士统计了酱香型白酒2020年涨幅。


“酱酒热”引多家媒体发声反思,发展既防


进入2021年,多家酱香型白酒提价已经提上日程了。如此红火的场景,这在当下的商业经济中十分罕见。“酱酒热”热度之高,还体现在有越来越多人进入这一领域:“全国几十万家代理商,不是在茅台镇考察,就是在茅台镇考察的路上”。


面对酒行业全民做酱酒的潮流,“酱酒过热”已经引起业内多家媒体的关注,刊文对进行了反思。


多家媒体发声关注“酱酒热”


日前,多家媒体刊文肯定酱香型白酒发展成绩同时,对酱酒发展进行思考。


作为中国酒业唯一的官方行业报《华夏酒报》推出了《酱酒热还能“热”多久?》系列报道。在“酱酒涨价动能真有那么强劲吗?”一文中即提及中原基金董事、执行合伙人晋育锋的观点:“有点过热了,这不是好苗头。”


酒类专家财经媒体酒业家也刊发了广东酒类协会创始会长朱思旭的署名文章“要珍惜酱酒热风口,但理性才能持久”,文中表示,酱酒的成功有它的必然性,但茅台飞到了浪尖,酱酒到了风口,喝酒人欢呼的同时,我们也别忘记初心,酒是拿来喝的,不是拿来炒的。


中国商报也刊文“风头正劲的酱酒是否已有“泡沫””,从酱酒密集涨价对酱酒热进行了分析,文中采访白酒行业专家观点认为,“当前的酱酒市场已然出现泡沫,需要降温”,并提醒经历2011年和2012年的酱酒热过后,行业曾出现“哀鸿遍野”的惨淡局面。


在酒行业内对于“酱酒热”的深度思考声音越来越多。在2020贵州白酒企业发展圆桌会议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就表示,“酱酒要少一些急功近利、少一些利益驱动”。


值得警惕的“赖茅热”


对于酱酒热来讲,一个值得警惕的案例就是曾经的“赖茅热”,市场上出现品牌乱、价格乱、产地乱相。


由于茅台品牌的“瓜葛”,赖茅曾经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品牌。不少打着赖茅旗号的酒酒质低劣,有的甚至以假酒灌装,极大地扰乱了白酒市场秩序。


茅台集团曾在糖酒会上粗略统计参加展览的“赖茅酒”,结果发现厂商发资料的就有30多家,产品几百上千种。有贵州酒业人士表示,市场上出现过的赖茅厂家多达400多家,甚至有河南、山东、广东、福建等地卖赖茅酒、产赖茅酒的。


当时,不仅各种酒类渠道都在销售赖茅酒,甚至一些不法商贩瞅准了线上渠道,在百度中搜索“赖茅”、“价格”等关键字发现,名为“赖茅”的白酒种类繁多,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而不少消费者也都以“喝赖茅”为荣。


最终,“赖茅”乱相引起媒体的关注,央视于2013年多家知名电商售卖假酒赖茅的乱象,众多小作坊“傍名牌”制假,并通过电商的开放平台销售。而随着茅台集团将赖茅商标彻底收归,最终“赖茅热”告一段落。


对于当下的酱酒热来讲,当良莠不齐的资本、生产商、渠道商进入这一领域,尤其是一些不好的做法,正在挤压酱香型白酒整体的发展空间,也正是因此越来越多酱香型白酒企业以及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出手进行市场规范。


酱酒发展既防"热"也要防"冷"


当前,“酱酒过热”的观点已经引起全行业关注。在业内人士看来,酱酒总体健康,并不存在全面过热的现象,虽然“价格明显快于品质、品牌提升涨价”以及个别企业打擦边球等突出问题存在,但总体上比较健康。


从酱香型白酒供给来看,目前市场现有产能有限,扩产产能仍需要一段时间投入生产,且集中在一二线实力企业手中,酱酒整体供不应求状态。从市场来看,酱香型白酒主体市场除贵州之外,仍集中在山东、河南、广东等地,全国市场氛围尚未全面铺开,也正是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酱酒热仍有十年的机遇。


对于酱酒热来讲,防热的同时,也必须放冷。从酒业发展现状来看,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的现状,行业竞争极其激烈,如果酱酒热走向低迷,将对全行业产生严重影响,既不利于酒业发展,又不利于从酒类消费拉动内需。


业内人士认为,酱酒热必须面对过热和趋冷两个方面的挑战,从行业到主管部门在调控过程中,应当是有热防热,有冷防冷,短期来看,有序引导酱香型白酒避免“炒酒”而是真正在消费端“开瓶”是关键问题,此外避免价格过快上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酱酒热”能持续多久,考验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忠诚度,比拼的更是企业的耐力,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战略定力与战术升级的综合实力,华夏酒报在前述文章即指出。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