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专题|酒与抗战的那些事儿:藏在村庄中的“血源”

作者:中国酒业杂志 更新时间:2023-02-15 18:54 阅读:695

抗战专题|酒与抗战的那些事儿:藏在村庄中的“血源”



滇黔公路沿线,立着一座历经风霜的村庄—阿依村,村民们以种植水稻和包谷为生,生活安逸恬淡。这个看似普通安静的村庄,在抗战时期却是一条重要的“生命线”,一直将军需液体燃料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云南各地,用自己的力量支持着抗战。


1931年,抗战全面爆发,政治、军事中心逐渐向西南转移,加之西南各省又多以公路运输为主,因此对能源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在当时,燃料只能依靠进口来保证供给。滇缅公路的中断,导致油料运输只能依靠“驼峰航线”,而飞机的小运输量,不仅无法满足军需,甚至连民用油都闹起油荒,而那个时候的汽油与血是一样的珍贵。因此动力酒精的消耗便不停的增长,为了能更快的生产出大量动力酒精,云南酒精厂应运而生。


经过反复考察研究,大板桥阿依村,周围有大量的水稻和包谷田地,这无疑为村庄披上了一层天然“保护衣”,可以更容易的躲避日本飞机,而这些原材料又可以直接利用来制造酒精,因此云南酒精厂的最佳选址敲定,当时酒精厂的大门离公路仅有100余米,非常方便货车拉进原料和拉出酒精。


据史料显示,云南酒精厂以生产浓度在96%以上的动力燃料酒精为主,年产量约在30万加仑左右,主要提供给当时的驻昆军事机关,美军驻华陆军供应处、航空委员会、驻昆兵工厂、滇缅公路局等单位是当时用量最大的单位。抗战胜利后,国外石油制品的输入渐渐恢复,动力酒精的必要性慢慢降低,一些民营酒精厂也逐渐关闭或转产,结束历史使命的云南酒精厂移交省营。


解放后,云南酒精厂历经医院与小学的变革,最终没有逃脱被拆除的命运,厂里所有房屋都被改建成学校住房和教室,遗址已经失去原先的样子。但它对当年革命作出的贡献无法磨灭,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不断的出产动力酒精,保障了战时能源供应也解决了燃料匮乏的危机,没有让战时交通陷入瘫痪,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本文选自《中国酒业》杂志2015年第08期)


免责声明:本公众平台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个人的文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将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文章作者认为本公众平台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在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