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姬:唐代酒文化的注脚

作者:茅酒守艺人 更新时间:2023-03-02 02:38 阅读:325

大唐的酒里有太多的滋味,盛世灯火,边塞武功,诗仙狂醉,诗圣停杯,八方来客,万邦来朝。大唐盛世的酒,可谓是甘冽醇厚至极,可说的太多了,可写的也太多。今天,我们不妨换个视角,从小处、微妙处一窥大唐酒中风采。


胡姬:唐代酒文化的注脚


若说有一物可从小处显影出整个大唐酒文化的特征,那便是胡姬了。“胡姬酒肆”,这是大唐长安酒文化在历代王朝中都堪称特色的标签。胡姬的出现,与当时大唐盛世的整个社会、文化状态有关。彼时,中原与西域文化交往频繁,这可以通过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的商人、僧侣、留学生和使臣凸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胡人选择在长安定居,并逐渐将其生活方式融入唐代社会之中。这其中,由胡族商人发起的,将胡姬与酒肆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吸引着当时无数的文人骚客或达官显贵为之折腰。


胡姬:唐代酒文化的注脚


胡姬,笼统地讲就是西域的女性,当时的胡人女性身份多是贵族、宗教人士、伎乐、舞者、侍从和一些身份不明的人,其中以卖酒为主要职业的多是伊兰系妇女,她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唐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大部分依靠卖酒为生的人,多凭借西域歌舞,进入了酒肆之中,成为“酒家胡”,“酒胡”类似于汉人的酒家女,“胡姬押酒劝客尝”逐渐就成了长安街头屡见不鲜的景观,胡姬也因此在唐代文化中,与酒文化密不可分。


唐代以长安城中的酒业为最盛。据《开元天宝遗事》中“歇马杯”条目记载:“长安自昭应县至都门,官道左右村店之民,当大路市酒,量钱多少饮之。”在长安城外尚且如此,在东、西两市的商业区中,就不仅有大量的卖酒铺面,还有许多酒楼。


胡姬:唐代酒文化的注脚


唐代的酒肆繁盛,其中不免有来自西域的胡商所开的售卖西域美酒的酒肆,这些酒肆多是由来自西亚各国和波斯的胡人开设,主要分布在西市,售卖的有高昌的葡萄酒,波斯的龙膏酒以及三勒浆。这些酒唐人的仿制并不成功,胡商主要还是要依靠进口以保持酒原汁原味,因而其价钱也远高于本土的酒。胡商们还采取了与唐人不同的经营方式,不是将酒肆设于闹市之中,而是将酒肆设于城门口,方便送别的亲友以酒诉情,离别饯行。除了酒与经营方式和中原酒肆不同,这些胡商还会利用胡姬的异域风情帮助招揽客人,这也成为长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胡姬因而也就有了“酒家胡”的别称。


胡姬酒肆这个完美的注脚,在大唐走向没落消亡的过程中也逐渐没落。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