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中国道德思想(中国古代道德思想)

作者:阿斌 更新时间:2023-03-16 16:32 阅读:794

在中华民族思想道德教育发展进程中,中华酒文化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文有文德,武有武德,饮酒自然要有酒德。早在古代饮者中,就倡导饮酒的酒德。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以酒为主题的篇章,如其中提出的“醉酒饱德”观点,认为君子当醉而不失态,醉而不损德。可见,我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古代饮者就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强调饮酒的酒德。


酒与中国道德思想


我国的先人,为了强调饮酒的酒德,专门设置酒官。例如在周代,周公就总结,王朝失败于酗酒,次提出饮酒要限制的主张。曾专门设置一种叫“萍氏”的官职,督查提醒人们饮酒必须谨慎有节制。前秦苻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苻坚与大臣们终日泡在酒中,就写了一首劝诫的《酒德歌》:“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以前人酗酒亡国之例警训苻坚,使之反省而接受这一劝谏。对一些执迷不悟的酒徒,古人习惯以形象实例规劝从酒德。


又如我国的先师孔子,对饮酒有着鲜明的个人见解“饮酒以不醉为度”,“为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喝不少酒,但应以不醉为限。当时的“君子”对饮酒的态度是“酒以成礼,不继为谣,义也”。这里的“谣”是指饮酒过量。为了保持酒德,古人还专门制定“酒礼”。例如在《礼记——乐说》中说到:“一献之礼,其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所备酒祸也”。这里说的是在繁冗的礼仪中,采取延长每喝一盅酒的时间来防止酒祸。此外,古人还反对人们在夜间饮酒,明代文学家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古人饮酒有节,多不至夜”,这大概是觉得夜幕下饮酒,最容易超过酒德之轨或是情不自禁违背“酒后不可色”的行文规则。


我国古代的医师,也极力提倡酒德。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指出,“久饮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元朝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一文中也指出:“饮酒过多,丧身之源”,明朝李时珍也说:“酒过饮,杀人顷刻”。显然,他们是从保健角度来倡导酒德的。


酒德更牵涉到社会文明与礼貌。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人们在交往中又常常离不开宴请和饮酒。古人吴彬就提出酒要禁忌“华诞、连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谑、喷秽”。程洪毅在《酒警》中指出饮酒要“警骂座”、“警苛令”、“警趋附”、“警喧谈”、“警煞风景”。可见,正是有了此类警训式的酒德,才使我国古今刮不起酗酒之风。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