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消暑秘籍:心静自然凉,喝酒更清爽

作者:肚松咪酒 更新时间:2022-08-29 07:19 阅读:487

神州大地一片酷热难耐,回到家里一顿狂灌冰饮仍觉口渴难耐,于是乎我们不禁要想,没有冰箱可用的先人,究竟是如何避暑的?


说实话,先人的智慧无处不在,消暑这件事儿也自然不例外。“饮酒但知寻夏季”,其中最有趣的,就数饮酒以消暑。譬如三国时有个人叫张松,每到三伏天就昼夜酣饮,喝到浑身没有知觉,以躲避“一时之暑”。但凡有夏天饮酒经验的人都知道,酒至醺酣就会全身发热,而像张松这般喝到浑身无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在张松之后的200年,有一位饮酒的绝世高手为我们提供了饮酒以避暑的新方式,并作为文人避暑的必要动作流传下来,他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陶渊明的消暑秘籍:心静自然凉,喝酒更清爽


陶渊明写诗,酒是主角,在他传世的142首诗歌中,与饮酒直接相关的诗歌56首,占比39.4%,如此高的密度,可谓前无古人,后世难追。而这些酒诗多数是和夏季有关,大概是因为夏天是农闲时节,生活在田园之间的诗人此时有足够的闲情逸致,可以举觞赋诗,怀古抒怀。《晋书·隐逸传·陶潜》也说他:“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而且陶渊明的酒诗写的随心所欲却又意境高远,基本都是无心为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但细细品味,又发现平淡和简约之中更显酒中趣味,非寻常酒诗可比。他的《和郭主簿(其一)》就是这样一首典型之作。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开篇四句,诗人以常用的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出仲夏时节坐在家里消闲的情景。堂屋前枝繁叶茂的大树枝下是一片清凉的树荫地,诗人用一个“贮”字,把树荫下的意境与喧嚣的尘世隔开,诗人坐在树荫下悠哉游哉,此时一阵南风刮来,然后一阵回旋,掀动了诗人的衣襟。


那么此时诗人在做些什么呢?他说,我不与外界交往,每天不过做些闲事儿罢了。他的不与外界交往,此处特指不与官场的交往,不与功名利禄相关的人交往。他所说的闲业,是每天看看书,弹弹琴,随心所欲地做些开心惬意、怡情养性地事儿。与闲业相对应的,就是正业,也就是儒家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苦读一些经世济民的书籍。诗人表示对那些正业不感兴趣。


那么诗人靠什么养家糊口呢?诗人说,我院子里有吃不完的瓜果蔬菜,粮仓里还有往年留下的余粮。虽然说谁都想过得好一点,但诗人不求大富大贵,只愿温饱自足就行。这种心态看似是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但是诗人却认为这样的生活状态,可以使他的心灵得以安顿。


他的这一追求,和颜回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安贫乐道的典范,也是许多文人学习的榜样。陶渊明也说,“先师有遗训,优道不忧贫”,诗中也写“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随手摘下园中果蔬做下酒菜,这让陶渊明的酒诗更富有画面感,既清新自然,又不失人间烟火气,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率真。这就是陶渊明诗歌中最朴实、最可爱的田园生活。在安身立命的境界上,陶渊明与颜回意趣相通,但陶渊明更懂得从酒中获得一种解脱,让自己活得更潇洒、更率真、更自然、更像一位散淡的隐士。


陶渊明的消暑秘籍:心静自然凉,喝酒更清爽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闲暇无事,诗人用自家地里种出来的粮食亲自酿成美酒,然后自斟自饮,自得其乐。围在膝下玩耍的孩子年纪尚幼,咿咿呀呀地还不会说话,大概是一岁左右的年纪,正是《道德经》所说的“婴儿”状态,柔弱、天真、淳朴,无欲无念的样子。“婴儿”是《道德经》所推崇个人修为的至高境界,此处写“弱子”,也是诗人明志的一种方式。有学者以此为依据,以诗人最小儿子的年龄来推断此诗的写作年代,解构了诗人此处所表达的意蕴。


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诗酒言志,说他认为过着这样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安逸、很快乐,而对荣华富贵的生活毫不在意。簪,是古代用以挽住发髻或者连接帽子与头发的用品。华簪就是华贵的簪子,此处可做“高官厚禄”的代名词。忘华簪,就是他已经出来做官了,远远看着天空飘荡的白云,忽然萌生一种怀古的情结来,觉得像古代圣贤那样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就挺好。


夏季饮酒,是中国古代诗词中颇为常见的情景,而陶渊明是这一脉诗情画意的开山鼻祖。诗是精神的酒,酒是物化的诗,喝酒不过是方式和工具,诗酒明志才是诗人真正的目的。


陶渊明的这首《和郭主簿》也是在以古论今,认为大道至简,人就应该生活在简单而淳朴、与世无争的世界里。“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之二十》),诗人借古讽今,嘲笑当时的人生活在政教合一的礼仪教化之中,许多人在繁文缛节面前谨小慎微,活得很不真实、很不自在。所以他要假托饮酒来返璞归真,做一个淡泊名利的自在人。


元好问的《饮酒二首(其一),与陶渊明的《和郭主簿》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话说得更直接一些。“去古日已久,百伪无一真。独余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谁能酿沧海,尽醉区中民。”元好问把陶渊明诗中个体的“真”,上升为群体的“真”,认为功名利禄容易让人迷失自我,人生在世需要有一颗平淡、平和的心态。而且,陶渊明固然好饮酒,却没有纵酒的习惯,因为他自己也很清楚酒是“催龄具”,长期酗酒有害身体健康。


由此而推论,他们写作的这些酒诗,固然有劝酒的意味在其中,但却没有劝醉的意思,不是非要喝到像张松的避暑饮那样无感的状态才行,而是说饮酒的目的是为了可以形神相亲,心态平和冲淡,可以心犹然,然后心静自然凉。


陶渊明的消暑秘籍:心静自然凉,喝酒更清爽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