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鲁迅、李敖、韩寒、方方的认识学习再到批评的意义

作者:酒无止境 更新时间:2022-08-17 03:15 阅读:451

从对鲁迅、李敖、韩寒、方方的认识学习再到批评的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不管是一切商业行为,还是公开发表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当事者都要做好有可能被公众质疑批评的心理准备才行。


被质疑怎么办?如果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那真理是越辩越明。如果不是,那虚心接受批评,并及时改正我认为才是最明智之举。


过往岁月,那些与己无关,但依然仗义执言被大家称为“公知”的人,国内印象中,我认为有三个作家比较具有代表性。


第一个是鲁迅。从现有资料看,和鲁迅打过“笔仗”的人,事后多数都比较心平气和,估计有的心里还以被鲁迅骂为荣。原因按我的理解:不是谁都有资格被鲁迅写文章批评。


第二个是李敖。李敖是台湾作家。他是“以言犯禁”被两次关进台湾监狱的人。只是台湾“解禁”后,言论自由了,他反而变得不喜欢“批评”人了。看来真应了那句老话:有压力才有动力,越不让说越要说。


第三个是韩寒。博客盛行的年代,博客才是人气最旺的网络平台。韩寒写的博客点击率当时是世界第一。只不过貌似被韩寒“讨伐”过的作家成名都比他早,难免会让人怀疑他当时的动机。但也正因为如此,像我对韩寒就持特别欣赏肯定的态度,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的这种行为,就是不迷信权威。不仅不迷信,有的还要向对方发起挑战。遗憾的是自从韩寒也被别人质疑写的文章是抄袭的后,基本上就没见他公开发表过什么作品了,精力转往别处。


当下,自疫情发生以来,对公众事件发声引起大家普遍关注讨论的,我认为武汉作家方方可以算一个。只可惜她对武汉疫情的思考和记录,也是在写了60天后她就对外宣布封笔戛然而止。


前述四人,有两人已经离世,后续活着的还会有没有能够触动大家神经的作品或其他公众人物出现,我就不得而知了。长久以来,我们当中都是“喷子”多如过江之鲫,真正的“公知”凤毛麟角。


“喷子”是什么意思,按我的理解,就是指瞎起哄、喜欢凑热闹、爱随意胡乱指责人的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循规蹈矩都有可能碍人眼目,不谨言慎行,被批评就是常有的事。那能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进行自我批评的人有没有呢?


昨天,因见有老师撰文指责有商家自称是某知名白酒专家的徒弟,以及拿与之合影的照片印在自家公司的产品上宣传言辞颇激烈,我也就一时兴起头脑发热跟到老师写文章说教了对方一通。


事后,冷静下来,我是越想越不对劲。这件事,无论事实是否和老师说的那样,我没有亲自作调查研究,不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仅仅从老师发在朋友圈的个人评价信息就匆忙下结论,显得非常草率和不负责任。


当然,拙作主要不是讲这件事情,也没说这件事就是假的,而是以这件事为引子阐述自己对品牌打造的学习理解。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觉得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欠妥,要及时做自我批评和检讨。


行文至此,我就想我们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对待其他事情的反应上都不要过激图快。越是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只要不是要求第一时间马上回应的,就越要冷处理,多思、多想、多看,直到自己认为没有任何毛病疑问再公开发布和评价不迟。像我昨天,就不够冷静。


我昨天写的东西,虽然就文章内容来说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对文章论据和写作材料的采集方式就有可能不稳当。我是相信我说的老师,但对具体事情的评价就和信任无关。否则,我说的一切是否站得住脚,就全部建立在我选择信任的事情上。事情是对的,我就对;事情是错的,我就跟到错了。当然,在这里,我也不是说我说的老师就是错的,是专讲我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对。


回到今天拙作的主题,知错能改固然善莫大焉,但我们在面对别人的指责时,到底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指责人的人又有多少出发点是希望对方改正、提高、变好的?


如果我们被无端指责,而对方的出发点是为我们好,最后证明是对方误会,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原谅对方?


如果被指责的人,不是存心欺骗大家,是一时被蒙蔽或是对事情的理解有误,我们是否可以在指出对方的错误后,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悉心倾囊相授?


我现在是发觉批评别人容易,批评自己就难;原谅自己容易,原谅别人就难;自己都还没做好,就没资格随便去说别人。批评不是目的,而是要能大家一起变好才有意义。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得饶人处且饶人,该放手时就放手。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