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的“70后”“80后”们

作者:云酒传媒 更新时间:2022-09-16 02:39 阅读:687

中国酒业的“70后”“80后”们


他们是酒业压舱石,也是行业宝贵的财富,更是指引、激励酒业人前行的明灯。


文 | 云酒团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十二年,曹操54岁。从古人的寿命来看,已然进入迟暮之年。


彼时,曹操大军一路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将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收入麾下,北方大一统局面已然在望。


希冀、抱负、野望……复杂的心绪瞬间激荡胸怀,提笔落下,已然是这首《龟虽寿》。


出生于1937年的著名白酒专家梁邦昌,到今年也有83岁了。后辈们拜读他挥笔写就的万字长文,心中的万千感慨怕也逃不过曹操的这16个字。


酿酒专家、江南大学教授范文来形容其恩师梁邦昌是“‘80’后的年龄、80后的思维、80后的实力”,并感慨,“老先生到这个年龄,依然关注和思考酒业的发展、走向和对策,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反思和研讨”。


其实不只梁邦昌,还有一群这样的“80后”,他们在耄耋之年,仍然奔波在中国白酒行业的前进道路上,以泰斗级专家的身份,甘做压舱石,指引、激励着酒业人前行。


梁邦昌


梁邦昌从事白酒业已62年。


1958年,广东人梁邦昌从广州轻工业学校毕业,被分到江苏省轻工业厅,同年进入洋河酒厂。


整整31年,从技术员、科长干到副厂长、厂长兼党委书记,梁邦昌丝毫没有“外乡人”的觉悟,为洋河的发展极尽所能。


在洋河期间,梁邦昌大胆进行浓香型大曲酒的工艺技术改革,创造性地发明了“人工培养老窖”的技术,把洋河酒厂近千个水泥窖池改成泥质人工老窖,大大缩短了发酵窖自然陈化期,提升了洋河酒的质量,成为我国浓香型大曲酒生产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中国酒业的“70后”“80后”们


▲梁邦昌


不仅如此,洋河大曲重味轻香的“甜、绵、软、净、香”风格形成并以此创立了国内浓香酒新流派,也是由梁邦昌一手推动。这不仅奠定了洋河的基础,也是洋河酒在1979年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跻身全国八大名酒,以及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获得“三连冠”的技术关键。


1997年退休之后,梁邦昌至今依然活跃在白酒一线。各地酒厂纷至沓来地邀请指导,令他一年四季都处于严谨的工作状态中,每年仅飞行里程都在六七万公里以上,乘坐高铁、汽车出行更是不计其数,忙碌程度可见一斑。


近年来,除了酿酒技术,梁邦昌更对酒业趋势同样有颇多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方法论”,也颇具洞察力和预见性。


除了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日前刊发的万字长文《从茅台启示录,看白酒业“五化”与“两策”》(点击链接即可阅读原文),2018年苏鲁豫皖合作历经十年断章之后重启。梁邦昌还为“2018黄淮流域核心产区领袖峰会”亲自手写了长达8页的发言稿,指导黄淮区域白酒未来发展要“西向取经,东向朝圣”。


甚至这万字长文,或许也是梁邦昌在为黄淮区域白酒探路的基础上形成。因为在“茅台的发展效应”中提及的赤水河畔“异想天开、茅塞顿开、敢想敢干,成功一半!”的巨大标语,也写在彼时“西向取经”的建议部分之中。


高景炎


2017年9月20日,是江南大学的历史时刻。


在这一天,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和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中国酿造界一代宗师、109岁高龄的秦含章,与他的两位学生——江南大学62届校友、原北京红星酿酒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高景炎和64届校友、原贵州茅台酒厂名誉董事长季克良齐聚一堂,与母校师生“把酒话人生”。


中国酒业的“70后”“80后”们


▲高景炎


虽然是大两届的师兄,但高景炎和季克良同岁,都出生于1939年。1962年10月,23岁的高景炎从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工程系毕业,从家乡无锡来到首都北京。


在前门大栅栏的小旅馆里熬了10多天之后,高景炎被分配到了位于八王坟的北京酿酒厂。这是北京第一家国营酿酒厂,也是如今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租辆三轮车,带上铺盖行李,高景炎来到他一生结缘的地方。从车间技术员干起,到技术科长、技术副厂长,再到厂长,直至1999年退休,高景炎在这里挥洒了37年的心血和汗水。


上世纪60年代,老百姓对红星二锅头酒评价甚高,可要真想喝到,却并不容易。因为到1949年底,一共才生产20.5吨。1965年,高景炎工作的第三年,北京市场也仅有红星二锅头一个品种,年产量几百吨,寻常百姓想要喝,只能逢年过节凭购货本买两瓶尝尝。


那个时候,“二锅头酒想喝就喝”就是高景炎工作的目标。为了按照为新中国诞生生产的献礼酒——红星二锅头酒的工艺,统一生产标准,让郊区酒厂增产量、提质量,满足老百姓需求,高景炎和他的恩师,建厂元老王秋芳一起编讲义、培训、上课、手把手传授技术,跑遍北京各个郊区,把二锅头酿酒技术传播开来。


很快,昌平酒厂的“十三陵牌”、通县酒厂的“向阳牌”、大兴酒厂的“永丰牌”、牛栏山酒厂的“潮白河牌”等北京二锅头酒遍地开花,到1981年,年产量已大幅提高到3万吨。


此后数十年,高景炎还参与组织了酱香型、浓香型、兼香型等白酒工艺引进北京、组织推广应用新菌种“UV—11”使北京市白酒行业的出酒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主持北京市各白酒企业进行酒体降度等工作,并参与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筹建工作,为整个白酒行业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2009年,高景炎大师被评为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耄耋之年的高景炎,就如同他致力于酱香事业的师弟季克良一样,为清香白酒鼓与呼。不仅将其50多年在华北区白酒技术协作组的心血化为“中清酒业酿酒技艺发展中心”,还亲自担任中清酒业酿造技艺发展中心副理事长,年年为其站台,同时为打开清香世界大门寻求更多出路,2019年和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共同主办“大同世界 清香天下”2019国际清香(成都)论坛。


更令人感动的是,2018年,高景炎主导成立《高景炎奖励基金》,将国家每年颁发给自己的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全部放在这个奖励基金里,专门用于奖励在二锅头技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季克良


“外乡人”梁邦昌北上洋河的6年后,一个江苏人也离开家乡,经历了5天5夜的旅途颠簸,终于抵达千里之外的茅台镇。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将为茅台奉献一生,直到76岁才真正退休。


他就是季克良。


1964年,季克良以优异的成绩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为江南大学)食品发酵专业毕业,并被原国家轻工业部选拔、分配到贵州茅台酒厂工作。


彼时,茅台酒厂年产量只有200多吨,年亏损84万。带着“保证茅台酒品质,提高茅台酒产量”的目标,季克良陆续制定了制曲操作规程、小型勾兑操作规程、包装操作规程等,还建立相应的检验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对茅台酒质量的把控和规范化生产。


中国酒业的“70后”“80后”们


▲季克良


如今为行业及消费者津津乐道的“茅台酒的十大独特工艺”,即高温堆积、高温发酵等也是季克良在担任茅台集团总工程师期间总结提炼。


2003年,茅台酒产量首次突破一万吨。庆祝活动上,季克良感慨万千,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2015年8月24日,季克良在“交棒”4年之后,辞去茅台股份公司以及茅台集团董事职位,正式退出茅台“舞台”。同期,茅台从当初的亏损,到2011年全年营收184.02亿元、2015年已达326亿元。


季克良曾经对媒体如此回顾自己在茅台的时光:“用40年的时间完成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万吨遗愿。回忆起在这既漫长又弹指一挥间的时光,就像保尔柯察金讲的,我没有虚度年华,我将我的青春与热血挥洒在了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上。”


今天来看,季克良和茅台,就如同风雨同舟的伙伴,早已难分彼此。即便连名誉董事长的职位也已卸下,但只要茅台有需要,季克良仍然尽其所能。


3月3日,高卫东接替李保芳成为茅台新任董事长。两天后,季克良、李保芳、高卫东、李静仁4人齐聚在厂区内的周恩来雕像前,相谈甚欢。这一幕被贵州茅台官方公众号制作为视频,并称这一刻是“茅台发展史上的历史性时刻”。


作为白酒泰斗人物,贵州茅台集团创始人季克良被誉为“茅台教父”;刚刚卸任的李保芳则带领茅台成为国内首家千亿级酒企,也给茅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年仅48岁的高卫东则刚接任茅台集团董事长,茅台步入高卫东时代。


俗语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茅台的“三代同堂”,见证的是传承,而这传承,因为季克良依然在,更具光芒。


不仅茅台,整个贵州白酒都倾注着季克良的匠心。


习酒、金沙等企业屡屡被季克良“翻牌”,人民小酒更是由季克良任酒业总顾问,“季老每次来都是直下车间,手把手来教我们”,岩博联村党委书记、岩博酒业董事长余留芬如此表示。


四川“老头儿”们


占据中国白酒半壁江山的川酒,要拼老专家阵容,自然不遑多让。


出生于1932年的曾祖训已经88岁高龄,不仅是川酒界最权威的专家,更是创建白酒色谱分析法的第一人,更因为发明了“点滴测试法”,奠定了如今“浓香天下”的市场格局,被业内亲切地称为“白酒分析鼻祖”。


中国酒业的“70后”“80后”们


▲曾祖训


对于热爱了一生的白酒行业,曾祖训至今依然是退而不休,专注于研究白酒口感变化的趋势,发明了低醉酒度,相关科研成果已经应用在丰谷酒业的生产经营中。


胡永松是一位典型的“学者+专家”型的人物。作为中国白酒协会理事、四川省酿酒协会专家组副组长、省食品发酵学会副理事长,他数十年投身于川酒的生产、科研、技改第一线,取得多项国家奖励和发明专利,为川酒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酒业的“70后”“80后”们


▲胡永松


另外,长期担任四川大学生物工程学系主任、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的胡永松在科研教学上也成绩斐然,桃李满天下。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博士、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2代传承人张宿义、中国白酒中青年专家李东、郎酒副总经理沈毅、国家级白酒评委韦杰、国家级白酒评委严志勇都是他的学生。


1968年中专毕业进入成都酒厂工作的青年赖登燡,拜师于水井坊老烧坊“福升全”、“全兴成”的酿酒大师、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崔体泉,学习烤酒技艺,如今72岁高龄,仍然奋战在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任上。


在此期间,赖登燡先后组织并参与开展了“酯化酶——粗酶制剂工业化生产与应用的研究”“水井坊酿酒微生物和窖泥的综合研究”等十三项科研项目分别荣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同时协助公司开发水井坊、天号陈等产品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酒业的“70后”“80后”们


▲赖登燡


连续三届国家级白酒特邀评酒委员,中国酒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国酿酒大师,中国白酒科学技术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无数的头衔彰显他的身份,可是,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线的酿酒工匠而已”。


其实,四川不只曾祖训、胡永松、赖登燡……还有中国白酒唯一国际酿酒大师、原泸州老窖酒厂常务副厂长、泸州老窖第九代传人中国新型白酒创始人赖高淮等大咖,可谓人才济济。


也不只是四川,第五届全国评酒会白酒专家组成员王贵玉首创大连酒文化博物馆,倡导酒文化的魅力呈现,为东北白酒振兴献计献策;从龙江大地成长起来的全国著名白酒专家栗永清将先进的计算机数字化系统,用于传统制酒行业,开辟了中国白酒与现代技术对接的先河,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白酒自动化勾调系统……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耄耋之年,掌握大量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的老专家们,则应该是“书籍”和“教师”的结合体,是酒业压舱石,也是行业宝贵的财富,更是指引、激励酒业人前行的明灯。


你怎么看酒业“80后”们的贡献与价值?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