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酒礼复兴之刍议

作者:肚松咪酒 更新时间:2022-09-17 05:23 阅读:252

当中国的GDP稳居世界第二,在全球经济动荡不安的时候依然保持稳定上扬的趋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预见性。与之相应,白酒产业全新的复兴时代正如火如荼,而白酒所承载的中国酒文化也引起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关注。《东方酒业》就接到过许多咨询和采访的电话,希望我们向国际市场介绍中国的酒文化和优秀的白酒品牌。这些对于正在走向国际市场的白酒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对于白酒行业尤甚。与《东方酒业》接触的国际友人所希望了解的酒文化,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诗酒文化和传奇故事,而是中国传统的饮酒礼仪。他们希望和中国人做生意,同时认为中国是礼仪之邦,而中国人谈生意多半在酒桌上,所以不希望在中国人的酒桌上失礼。而国内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消费不断升级,“感情深一口闷”的干杯法正在受到大众越来越严厉的批判,饮酒之风也正在向文明的酒礼回归。因此,对于传统酒礼的梳理、继承和创新就成为白酒文化战略中最为紧迫的首要课题。


中国酒礼如是说(二标)


什么是“礼”。汉代司马迁在《史记·礼书第一》中追溯“礼仪”诞生的源头说:“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在古人看来,天地万物有自然生成的生存和兴替的秩序,但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人们私欲的膨胀,这种秩序不断受到挑战,人们开始为了私利而发生争执,包括战争。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地以暴制暴,更不能完全依靠圣君,只能通过符合社会自然规律的礼仪进行规范,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才能持续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所以,礼是社会和谐的象征,是人性和尊严的崇高体现,更是至高无上的仁义美德最直接、最完美的表达仪式。同时,礼旧体为象形文字“禮”,起源于古代以酒敬天、祈福求顺的祭祀仪式,代表着祖先最朴素的宗教理想,代表着人们关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天地共生等祈福的诉求。


礼,因酒而起,以酒乃成。从礼仪、礼法和风俗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和深广影响而言,自古以来,酒是中国礼仪文明中最为重要的媒介和工具。饮酒礼仪更是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第一大礼,正所谓“无酒不成礼”。酒,因与神明、宗庙、皇室、贵胄及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文化体系宏博、历史源远流长。所以说中国的酒文化是一种礼文化。


那么中国酒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我们又应当如何继承和创新?宋代学者何剡在《酒尔雅》中说:“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酒成礼,弗纳于淫,仁也。”中国酒礼内涵丰富,而酒德是其核心,而其表现形式则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酒仪、酒俗等。


祭祀。


《礼记·礼运》中说,“礼之初”起源于饮食。人们烧炙谷物和猪肉,捧起坎中的水奉献神灵,用土块敲击土鼓作乐取悦神灵。后来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化,人们制造出了各种新的器皿和乐器,而水就变成了酒,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用酒祭祀的传统最为持久。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中描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人们用酒祭祀祖先,表达崇敬、追思和缅怀祖先的情义,“雨纷纷”的时候也是“酒纷纷”。


宴饮。


华夏酒礼复兴之刍议


《诗经·小雅·鹿鸣》生动描绘古代宴饮的场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瑟鼓瑟,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酒便从饲神的贡品成为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饮品。商代酿酒十分发达,但酒后乱性,祸事丛生,最终导致商朝灭亡。因此周王室决定通过礼乐的形式制定人们宴饮的礼仪。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专家柳诒徵先生所讲的“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研究大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先生认为,“礼”的设定都有很强的道德指向,如“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射义》)燕礼,是古代贵族在政余闲暇之时,为联络与下属的感情而宴饮的礼仪。燕礼可以是为特定的对象而举行的,如出使而归的臣僚、新建功勋的属官、聘请的贵宾等,也可以是无特殊原因而宴请群臣。但这类燕饮并非酗酒嬉闹,而有严格的仪节规范,若有违反,就是“失礼”。燕礼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虽然有很多的变通,但仍显冗繁。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最初不过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


古代宴饮礼仪的全貌已经不复可见,但仍有许多承继下来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说我们会通过酒席上的座次来明确长幼尊卑。敬酒、饮酒依然保持尊长为先,而过去尊长不愿饮酒晚辈不能硬劝的礼仪也逐渐得到恢复。传统饮酒次序包括“献、酢、酬”和“无算爵”,即,主人先向宾敬酒(献),宾用酒回敬主人(酢),主人先自饮、然后斟酒再敬主人(酬),之后自由敬酒。当代酒礼中保留了其精髓,各地又根据地方风俗各有发挥。古代酒礼中有人向你敬酒,无论长幼尊卑贵贱必须回敬,否则视为“失礼”。如果客人呕吐、拒食、拒酒等行为,同样被视为“失礼”。如果遇到大型酒宴,传统酒礼也得到广泛应用,但精细程度却大不如前。


适量饮酒。


在传统的酒礼中虽然有自由畅饮的“无算爵”,会由专人担任监督员,但监督员的职责不是监督是否有客人赖酒,监督大家在饮酒时候不可烂醉。如果饮酒到微醉,自己要主动拿起桌前的食物“赐”给堂下的乐工(唐宋以前酒宴一般为一人一席,一宴多席。八仙桌出现于明代,圆桌出现于清代。),然后离开。如果微醺之后仍然沉湎于酒食之中不肯自拔,最终导致烂醉失态,将视为“失礼”。


中国古圣贤的智慧在这一点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翻阅中国酒政文献,多见于《礼记》、《仪礼》和《通典》,以及《二十五史》的“礼”等礼乐典籍。《礼记·乐记》说:“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 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所以备酒祸也。故 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而清代黄周星《酒社刍言》也说:“饮酒之人有三种:其善饮者不待劝,其绝饮者不能劝。惟有一种能饮而故不饮者宜用劝。然能饮而故不饮,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为劝之哉?故愚谓不问作主作客,惟当率真称量而饮,人我皆不须劝。”


由此可见,制定酒礼的目的,一是为了“合欢”,表达仁者爱人、一堂和气的社会理想,通过饮酒确立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社会秩序;二是防止酒祸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三是充分体现中和之德、中庸和谐的哲学精神。


尊贤养老。


《易经注疏》认为,“先王做醴,所以奉明祀、养高年而已。”人们最初造酒,主要用于祭祀和养老。尤其是养老,主要通过设宴招待老者,让他们在美酒佳肴中颐养天年。这应当是中国最古老、延续最久的酒礼。传说中的 尧舜时代成为“燕礼”,夏朝称“飨礼”,商超称“食礼”。西周时期,这一礼节得到丰富和完善。凡五十岁以上老人,有功于过着称为“国老”,庶民被称为“庶老”,均可得到赡养。《孟子·离娄上》中就有“曾子养曾皙、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的说法。清朝多次举办“千叟宴”,至今被传为美谈。


复兴酒礼当何如(二标)


《东方酒业》一贯认为,文化复兴也不是简单的追古、慕古和复古,应当薄古厚今,而非厚古薄今。时代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历史的局限性,但也有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所以传统文化不是故纸堆,而应当成为文化息壤,为当代社会服务,为中国传统产业发展服务,才能使其永恒价值得以留存,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


当金钱、物欲和地位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信仰,礼仪缺失必将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一大隐患。中国是礼仪之邦,素以崇礼修德著称于世。在中国GDP总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三的时刻,中华民族要想真正实现复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礼仪文明的最终复兴至关重要。而民族品牌要想在国际市场真正受到尊敬,以中国礼仪为基本精神的丰厚品牌内涵同样不可或缺。酒礼是中国礼仪精神的浓缩,中国名酒品牌更需要将品牌基因中的中国礼仪精神不断放大。


我们认为,中国酒礼的基本精神绝非简单复古或是模仿古代酒礼,而是要在继承传统酒礼的基础上,结合市场消费形态的实际现状,构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文明酒道。


其次,我们应当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文化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反哺文化振兴。在文化与产业交融的过程中,企业的认识越接近文化本质,对于品牌基因的培育越有利。


很多名酒企业十分重视对于国学和传统酒文化的梳理,然而放置于国学体系中的酒文化格局中看,多数是重“技”而轻“道”,侧重于从国学的热点话题中抽取某一点,移植入名酒的品牌文化当中。


而实际上国学传统中,酒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翻阅国学经典不难发现,从国家的政治制度到民俗文化,均以礼仪文明为基石,而酒又助推礼仪文明成为中国仅有的宗教仪式。例如祭祀离不开酒,乡饮燕礼更是以饮酒礼仪为核心的组织形式。再比如中国古代的官制中有“祭酒”,其原始意义即是长者或某个机构的主持人,后来多负责人才的教育和选拔工作。


诸多事例证明,酒文化与国学关系最为紧密的,当属礼仪文明,换言之,酒礼是国学传统最集中的体现和最靓丽的内涵。另一方面,中国的礼仪文明当前处于断裂和重生的蜕变阶段,虽然从酒礼入手可以率先夺取“国酒·国学”的高地,但需要企业做出一定的努力来推动酒礼的复兴,从而形成国学文化与国酒品牌相辅相长的态势。


(本文作于2011年9月)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