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宋最有才气的人,却以布衣之身终老一生

作者:李寻讲酒 更新时间:2022-08-24 11:26 阅读:927

南宋是一个英雄多产的年代,可能是因为国家战乱频繁,才涌现出一大批有才有能的人。本文要要说的是南宋一个最有才气的人物——陈亮。提起陈亮,很多人或许会感到陌生,但若提起辛弃疾,大家都很熟悉。陈亮是辛弃疾的好友。然后陈亮的命运却比辛弃疾还悲惨。


他是南宋最有才气的人,却以布衣之身终老一生



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宋史》有传,称他:“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这么一个英俊豪迈、才气超人的人物却一辈子蜷居于民间,几乎是以布衣之身终老一生。这位被现代哲学史家称为中国“功利主义”哲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大师,在除了留下议论风生的雄文高论外,在事功方面,一件实事也没做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因为陈亮没有考中科举、当上官。为什么考不上科举?他不是挺有文才的吗?对了,就是因为他太有才了,而且自负其才,所以才屡试不中。


陈亮年轻时,就以出色的文才,雄视古今的气质,得到乡里先贤的器重和赞誉,在浙江地方考试中,他两次考中,有一次还是第一名,被推荐到首都临安,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但他都按着自己的性子,谈论自己的观点,因而文字与考卷要求格式不一样,“不合程式”,所以不中。第三次参加礼部会试,又因生病,头脑昏昏的,答不了什么,故三次落榜。


他知道自己有才,考不上不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而是考官有问题,所以,每次考试失败之后,他都要给皇帝上一通奏书,陈述自己的政见,希望以此种方式引起皇帝的重视,得到破格录用,以报效国家。


他的这些奏书都写得极好,见解犀利,文字漂亮,浸透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主要内容如下:


(1)必须尽快北伐,否则,天长日久,被占领区的宋朝遗民建立起对金国的国家认同,再北伐就得不到北方民心的支持,那就永远没有收复故土的机会了。他痛斥“隆兴和议”后的苟安思想,指出“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


(2)北伐的第一步,是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此,他曾亲自到建业考察地形,认为杭州的地理条件不好,既远离抗敌前线,又易被钱塘江潮水淹没,而建业,地势虎距龙盘,又接近两淮抗敌前线,可以作为中兴基地。


(3)提出北伐的具体方案:在荆襄、两淮一带陈兵虚张声势,做出由中原进攻北方、收复洛阳、汴梁(开封)之势,实际进攻的主力放在西部的川、陕和东部的山东,和辛弃疾一样,他也提出了以水军跨海从山东半岛登陆的计划。


(4)指出北伐是“非常之事”,建议皇帝与“非常之人谋非常之事。”而眼下朝中大臣,都是好不容易通过科举场屋才谋个一官半职的“庸愚龌龊之人”,好处是老实听话,可以“守格令,行文书”,坏处是只顾个人利禄,只想如此苟安下去过自己的小日子,毫无“趋势赴功之念,复仇报耻之心”。这些人把持朝政,把他这样才气超迈于法度之外的人排斥在体制之外,任由岁月蹉跎,空有驱驰四方之志,只能终老林泉。他痛陈“河洛腥羶,而天地之正气抑郁不得泄,岂以堂堂中国,而五十年之间无一豪杰能自奋哉!”“何世不生才,何才不资世!天下雄伟英豪之士未尝不延颈待用,而每视人主之心为如何?”


他的这些热血沸腾的奏章还真打动了孝宗皇帝,在陈亮第二次上书时,皇帝派同知枢密院事(相当于代理总参谋长)赵雄和另外两三名大臣接见了他,想进一步听取他的意见。不料,赵雄这几个人也正是他在奏书中所痛诋的“庸愚龌龊之人”,看不惯他睥睨人寰、纵论天下的神气,回去给皇帝汇报说:“没什么了不起的,一个秀才说大话而已。”孝宗皇帝还是想给陈亮机会,他指示下面先给陈亮安排个官职,在实际使用中再考察一下。这回轮到陈亮不干了,他说:“我来京城上书,是想和皇帝一起干大事的,不是为了谋个官儿当当的。”所以,一甩袖子,回家继续过着他种地教书的乡居日子。


他可能是读书读得有些发呆了,有些痴迷地相信历史上那些英雄良将与英明君王一遇相知的故事,总幻想着自己也能遇上这样的皇帝,而且也就按着书上说的古代那些崛起于草野之间的平民贤才的方式行事。古代的那些传说到底是不是事实很难说,反正陈亮的这些符合古代义士“合则出,不合则隐”的作法除了得罪了一批又一批的体制内官员之外,没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效果。


另外有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出,他这人幸亏没有进入官场,如果进去了,还指不定结局多么惨呢。在皇帝派赵雄接见他时,朝中就有小道消息传开了,说是皇帝可能要重用陈亮,一些趋炎附势的官员马上跑到陈亮的住所前来巴结他,陈亮实在恶心这些人,竟跳墙逃跑。他这种与官场习俗格格不入的人,在官场中注定是混不好的,所以,没进去,也未必不是好事。


他这样为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是一个广受欢迎的人物。他自恃有才,便看不起周边的寻常人等,而且喜欢舞刀弄枪、谈论兵略,又不拘小节、豪饮高歌,所以,在乡里之间,毁誉各半。喜欢他的人称他为一世之雄,反感他的人则多从他的那些不拘小节的错误着眼,把他妖魔化为一个横行乡里的恶霸,甚至有人编排说,他的死都不是病死的,而是因为想强娶一个制桶工匠的女儿,被桶匠给杀死的。他一生中有两次入狱,但都不是为了什么正经儿事:一次是和两个朋友带一个妓女喝大了酒,一位哥们自扮皇帝,封那妓女为皇后,封陈亮和另一位哥们为左、右丞相。酒后不久,那两位哥们为了百文钱的小事儿反目,把这事儿捅了出来,被人告发,说他们想造反当皇帝,因此下狱。最后,还是真皇帝孝宗较为明白,说这不过是一些秀才喝大了酒说胡话,哪有什么真造反的企图,这才把他们给放了出来。另一次下狱是因为他家的一个仆人打死了一位曾得罪过陈亮父亲的人,陈亮被控为是幕后主谋,关入监狱,审讯多半年,找不到真凭实据,又加上陈亮的一些朋友帮忙疏通,才又把他放了出来。


关于陈亮的两次入狱,有不同说法,有些现代史家出于爱护陈亮形象的动机,把这些事说得不明不白的。我所采纳的上述说法既有史料根据,也符合陈亮的性格逻辑。像他这样的人,自负身怀其才,又仰慕古代豪侠之士慷慨悲歌、不受法度约束的豪迈传说,平时一定是逢酒必喝、逢喝必醉,也不太管一起喝酒的是什么人,只要能论及打天下、做大事,就是朋友,所以,喝大了酒演出当皇帝的“过家家”游戏不是不可能。以他的这种性格,平时在乡里邻居之间也是“大哥级”的人物,是有过豪侠仗义、扶弱除强的义举,但难保其家丁仆人不也是横着走路,谁敢惹就敢和谁拼命的主儿,打死人是真的,究竟是否陈亮主谋,因无证据,也就算不是。但至少陈亮管教不严的过错是有的。这时的陈亮,和未遇其时的汉高祖刘邦一样,做些荒唐事儿,交些荒唐朋友,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不过,他毕竟是自诩为“人中之龙”的英雄人物,在他的朋友中,有到处混酒喝的街头小混混,但也有真正的英雄豪杰人物。那一时期的南宋最为优秀的人物,几乎都和他有过交往,如朱熹、吕祖谦、叶适、倪朴等,其中,相知最深,期许最厚的就是辛弃疾。


陈亮的结局,颇有戏剧性。公元1190年(绍熙元年)底,陈亮因家仆杀人被指为主谋而再度入狱,辛弃疾动用了他全部的官场人脉加以营救,半年多后,陈亮才得以出狱。


公元1193年(绍熙四年)春,出狱一年的陈亮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这回不仅考上了,而且还中了状元。


这完全是个意外。原因是,当时继任孝宗的皇帝是光宗赵惇,他患有精神病,越来越严重,经常不去退居重华宫的太上皇孝宗那里请安,两宫关系十分紧张。这是当时朝野上下共同关心的一件大事,在崇尚孝道的旗号下,绝大多数大臣都纷纷上书,要求赵惇去按时朝拜太上皇赵昚,赵惇十分不满,在这一年科举考试殿试中,他出的试题便是问该不该去朝拜重华宫。别的人都一如既往地从人子应尽孝的道学观点出发,说皇帝应该朝拜太上皇,唯独陈亮回答:一年四次朝拜太上皇,只是做给别人看的“面子话儿”,一个皇帝只要把天下治理好了,收复失地,朝不朝拜已经退休了的太上皇并不重要。(这倒不是陈亮曲意逢迎皇帝,而是他一贯追求务实功利的思想使然,他认为有德的唐太宗还把自己的亲父亲逼退位了呢!)皇帝一高兴,就把陈亮点中了状元。


中了状元之后,陈亮被封为建康军签判,建康军即南京,是陈亮十分想去的地方。他十分兴奋,返回故乡,准备料理一下家事后即赴建康军视事,不想回到家乡,却因一场急病(大约是现代脑溢血之类的)突然逝世,时年五十岁。


辛弃疾闻之,做文哭祭。其中有深沉的叹息:“呜呼,人才之难,自古而然。匪难其人,抑难其天。”“今同甫策大廷,天子亲置之第一,是不忧其不用;以同甫之才与志,天下之事孰不可为?所不能自为者,天靳之年!”这是天意!


公元1200年(宋庆元年),朱熹病逝,其时,朱熹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这就是辛弃疾,胸襟宽阔、义薄云天。他钦佩朱熹渊博的学问,承认他那套道德理想主义的必要性。但他也有充分的现实感,尊重现实官场的规则,对朱熹的道德规劝,他不抵制,也不照办。陈亮曾评价辛弃疾:“挠弗浊,澄弗清”,意思是说他有稳定的人格结构,不论外界是混是清,他都一如既往。这是那种十分难得的人:理解包容人类的一切天性,但又能只选其中一端,在实践中建功立业。


“鹅湖之会”之后,辛弃疾又陆陆续续地两次出山做官,但每次时间都不长,不过一两年,且辗转后方各地,其北伐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南宋皇帝的无能,高宗死后的宋孝宗并没有如大家所期望的那样发起北伐,收复失地。他开始借口要为高宗皇帝守孝三年之后再言北伐,可是守了不到两年,就在1189年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他儿子赵惇(光宗),当时他62岁,身体尚可,这位孝宗皇帝在位27年,当政时总是把不能北伐的原因推到太上皇高宗的头上,高宗死了,他却来了这么一出。由此可见,偏居一隅、得过且过的苟安政策不只是高宗的政策,也是孝宗本人的政策,高宗只是个幌子。


继任的光宗皇帝患有严重的精神病,只当了五年皇帝就到了无法处理任何政务的状态。无奈之下,由赵汝愚和韩侂胄发起政变,让光宗退位,其由次子赵扩继位,是为宁宗。宁宗在位30年,其间主要由外戚韩侂胄当权。韩侂胄此人官声不佳,志大才疏,他在1206年(宋开禧二年)发起北伐,结果招致全面失败。辛弃疾虽因力主北伐,数度起用,但始终没有得到统领一方之军的机会。


自南渡以来,辛弃疾总共有25年为官时间,另20年退隐闲居在乡间。据初步统计,在他留下的601首词作中,有477首是在这闲居的二十年间做的,约近80%左右。这些词中有一部分描写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在隐居期间,他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只在信州(今上饶市)一带,方圆不出百里,但就这么狭小的一块地方,竟被他描写得美仑美奂、宛若仙境,如他对上饶附近雨岩的描写:“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寻常的农家生活,也被他渲染出诗情画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但更多的,是抒发他壮志未酬的悲慨。他发牢骚,说朝廷“不念江左英雄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尊”,这里是使动用法,意谓“使中国受到世人尊重”);他枕戈待旦,时刻准备重上战场,以致出现了幻听的感觉:“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将夜半狂风吹响的檐间风铃,幻听为前线的金铁交鸣);还出现了幻视的感觉:“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有时,他感到彻底的绝望,那冰冷的寒意直刺心底:“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痛苦抑郁的夜晚中,他那健壮的身体一天天老去,有史料记载,在临终之前,他突然睁开昏睡着的双眼,大呼数声:“杀贼”后,气绝身亡。唉,男儿到死心如铁!


ID:xiuxiandupinTX


读书 思考 旅游 记录 收获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