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说说我的妈妈和她喝酒的故事

作者:大苏的品酩论道 更新时间:2022-12-02 11:03 阅读:903

提笔先祝天下的妈妈节日快乐!


然后先上一张妈妈、我和女儿的合照(照片是我儿子拍的)——


母亲节:说说我的妈妈和她喝酒的故事


妈妈、我和小女


今年正月初五,我们一家人给妈妈过了71岁大寿。


71岁的老人,除了头发花白,耳朵有点背,血压有点高,其他均无毛病。特别是那口老牙,还利索得狠,居然只掉了一个。


过完大寿的第二天,她就去了东福寺。


母亲节:说说我的妈妈和她喝酒的故事


东福山脚下,山顶依稀可见东福寺


东福寺距离我家有20多公里,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寺庙,位于龙岩永定区大溪乡的东福山半山腰上。寺庙不大,只有一座宝殿,供奉着大小几个神明。宝殿旁边有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楼房,供寺庙管理人员(包括妈妈)居住。里面有通水电,配备有冰箱、燃气灶、空调、电视等生活设施。20米开外还有一个停车场。寺庙周边古树参天,除了鸟叫蝉鸣,非常静谧。


母亲节:说说我的妈妈和她喝酒的故事


东福寺1


母亲节:说说我的妈妈和她喝酒的故事


东福寺2


母亲节:说说我的妈妈和她喝酒的故事


东福寺3


母亲节:说说我的妈妈和她喝酒的故事


东福寺管理人员宿舍


由于没有什么名气,东福寺香火不旺,平时难见一个游客或香客。只有逢年过节,才有信神或虔诚的香客来这里拜拜。


妈妈是去年下半年决定并去寺庙居住的。她去寺庙,不是人们理解的那种出家。老实说,她并不诚心向佛,年轻时甚至连最基本的初一、十五都不曾拜拜。


妈妈决定去东福寺居住的目的,我们儿女其实是清楚的。


一来,她觉得自己老了,在家除了等吃饭,什么事都帮不上,加之饮食习惯不合。老人家喜欢清淡简单,与每日重活累活压着的哥弟(在家种植养植,哥弟两家人和我共建一套房式“洋”楼,弟住二楼,哥三楼,我四楼,妈妈可随意去他们家吃住)喜欢大鱼大肉的三餐,确实不合。


母亲节:说说我的妈妈和她喝酒的故事


我们三兄弟的小楼与正在翻地的弟弟


二来,妈妈最近几年有点高血压,除了吃药调理,一直想着法子来休养自己,她觉得寺庙的清新空气、山泉水、简单饮食和适当锻炼有助于身体。自从爸爸7年前得癌症去逝后,她对于自己的身体特别在意。倒不怕死,就是怕拖累儿女,毕竟爸爸的癌症让儿女们花了不少钱(只可惜人财两空)。


三来,这也是她最看重的目的。寺庙除了提供良好的吃住条件,每个月还提供1000元“工资”。她所需要做的,就是帮忙打扫寺庙卫生,每日给神明上香,除此无它。妈妈决定下来前曾实地考察几次,她说寺庙根本不用天天打扫,几天打扫一次也不用费什么功夫,因为山风已经帮她把水泥地上的树叶“清扫”得干干净净。而上香这事,寺庙里还有一位比妈妈更加高龄的老奶奶,快80岁了,属于已经100%将自己交给神明的那种。妈妈说,那位老奶奶,除了吃饭(100%吃斋),上厕,几乎就在神明身边。她是不会让香火中断的。


工资不多,但对妈妈来说,真可以一举两得。妈妈说,有了这1000元,小病小灾就不用找儿女拿钱了,可以实现“财务自由”。另外,有了这1000元,妈妈还可以实现“饮食自由”,想吃什么就下山买什么,水果肉类均可。


妈妈虽然身居寺庙却心怀凡心,还常吃肉,不但如此,还喝酒。这次大寿后返回东福寺,就带了一箱24瓶装187毫升的葡萄酒(螺旋盖)。只不过,煮肉喝酒时不能让那位老奶奶看见或闻到,否则她会呕吐。老奶奶算是神明附体、规却凡尘了。


对于这份“差事”,老家村里人都说,妈妈是真正的“享福”。这一点,对于同村里有些身体不好、需要照料老伴、瘫痪或残疾家人、需要看管留守儿童,甚至还要耕田务农的人来说,妈妈真是在享福。


况且交通方便,妈妈想回老家小住时,哥哥或弟弟只需20多分钟就可以开车接回来。或者哥弟想念妈妈时,也可以常去看望,顺作累活生活中的一种休憩或旅游。


当然,对于妈妈决定居住寺庙一事,家人们一开始还是反对的。毕竟,这几年得益于党和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哥弟在家务农、种植百香果、散养鸡鸭鹅羊等也能买车盖洋楼,而本人大学毕业后一直供职于距离老家200多公里之外的泉州晋江某政府部门,老婆开了酒业公司。家里的经济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养着一个妈妈还是可以的。


妈妈在寺庙居住,一来会让不明就理的人说三道四,怀疑儿女不孝。其实不管哥弟、我、妹妹,还是儿媳、女婿等,均对妈妈不错。二来距离20多公里,万一有什么事情,就来不及了。不过,经过儿女们的几番考察和妈妈的决意,最后她还是如愿了。


妈妈18岁就嫁给爸爸了。舅舅家(外公外婆早已过世)距离我家10公里左右。据妈妈说,外公外婆决定把妈妈嫁给爸爸,是因为爸爸家里有华侨。这个华侨就是爷爷。爷爷年轻时因为穷,实在过不下去,跟着一帮人“过番”去了缅甸。后来缅甸严重排华,没法活下去又跟着一帮人“逃难”回到了国内。爷爷“赤条条”出去,“赤条条”回来,除了多个“华侨”名号,日子并无任何改善。


爸爸大妈妈五岁,年轻时脾气暴躁。别人不敢放的鞭炮他敢放,别人不敢骂的人他敢骂,不过别人不敢打的架他也不敢,因为他个头并不大,也不强壮。


爸爸不但脾气暴躁,还酗酒。酗酒过后给妈妈和家里带来的“罪恶”简直罄竹难书,这里先按下不表(父亲节时再专题写他)。


这期间,妈妈做的最“反抗”的事情,一次是想摸电自杀,但念着儿女尚小,只好作罢;另一次就是一口气灌了3斤白酒,足足睡了2天,醒来后头痛似炸,其他一切照旧。


除了这些,在这段黑暗的日子,妈妈能做的就是忍让。大海中遭受暴风雨折磨的渔船,除了等待老天爷“放晴”,你还能做什么?


幸好,老天爷在我上初中时“放晴”了。


爸爸变了!


他忽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自己翻找出早已经生锈的竹刀,开始了一段近十年“励精图治”般的蔑匠生涯:做箩筐。做好的箩筐交由妈妈挑至乡里的街圩卖掉换钱。每天一担箩筐,可以换来17-18元钱。这在当时足以维持家庭平日开支。


妈妈说,这个晴天得益于我读初中时带回家的那一张张奖状。


小学阶段及格就万岁的我,上初中伊始碰到了一位好班主任——林老师。林老师刚从龙岩师专毕业分配到我们中学,教我们体育(体育老师当班主任,这在现在是不可能的)。住校的林老师经常会在放学后带领住校的我去逛操场,散步。由于我个头小,初一才138cm的身高和28kg的体重,林老师经常教育我必须要走读书成才这条路,因为农村一般小孩的出路,比如木工、泥水工、油漆工、弹棉花等需要很多力气,并不适合我。另外,林老师还给我讲了很多他大学时的精彩生活。


诸多的教诲和前途的引诱,我开始花心思专心读书。很快,我就在一帮不怎么爱读书的同学当中脱颖而出,初一上学期就把成绩提升至四个班级近200名学生的前10名。期末有了学习生涯的第一张奖状和第一份奖金(5元)。


之后的学习生涯几乎顺风顺水,初中以第一名成绩考上永定县二中,高中以文科第二名成绩考上厦门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然后又读了同校的研究生……


刺激我初中发奋图强的,除了林老师,还有就是妈妈。妈妈常跟我讲起她的两个同父异母(妈妈的生父母离婚后跟了生母,留在农村,后来跟着生母和后爸生活)弟弟。他们都是大学毕业,在县城工作,属于“吃米”阶层(以前农村对国家干部的尊称。相反,叫“吃谷”),生活安逸舒适有身份有面子。的确,他们刺激了我的内心。


由于初中学习的良好表现,有越来越多的人跟爸爸说起,我有培养前途。于是,爸爸变了。


从此,爸爸专心做家做箩筐,妈妈干农活和家务活,碰上圩日(5天一次的赶集日)就把爸爸做好的箩筐挑到街上去卖。我在校认真读书,拿回一张又一张的奖状。在此期间,哥哥、妹妹和弟弟跟同村大多数一样,上了初中就没继续读了,哥哥后来成为油漆工、弟弟成为木工,妹妹进城进厂打工。只不过,现在哥哥弟弟又“重操旧业”,成为新时代农民了。


爸爸做箩筐需要大量的毛竹。毛竹自家没有,又无力花钱购买,于是妈妈只得上别人家的竹林去盗砍。距离我们村十几里外、隶属漳州(我们村隶属龙岩,两个地方隔着几重大山)的一个叫寨头的地方,盛产毛竹,于是那里成为了妈妈眼中的“别人家”。为了不被“逮住”,妈妈只好半夜摸黑进山砍伐,有时只身一人,有时约上几个妯娌。


在爸爸一担担箩筐出圩的背后,是妈妈无数个惊心胆颤的黑夜。听妈妈讲,在半夜黑幽幽的大山里,妈妈几次掉进深坑,也曾几次脚踩死人棺材(刚埋葬尚未推进坟坑)顶起肩上沉重的毛竹,还有几次与身前几米外绿幽幽的眼睛对视……


万幸的是,每一次妈妈都全身而退,给爸爸扛回一根根粗壮的毛竹。就这样,伴随着爸爸“嗦嗦”作响的竹刀,我从初中读完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由于长期蹲着做箩筐,爸爸的腰也不行了。于是,竹刀也“入库”了。


研究生毕业后没几年,我有了儿子。妈妈爸爸进城和我一起居住,帮我照顾小孩。


妈妈说,她迎来了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每天跟着爸爸,带着孙子,逛逛公园,上街买菜,回家做饭……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妈妈就结识了小区内诸多同年龄的姐妹。于是,晚上跳舞又成了妈妈的心头最爱。活到60多岁还从未穿过裙子的妈妈,也开始变得时尚起来,一条条“花”似的裙子成为妈妈的穿着首选。甚至回到农村老家也穿裙子,引得村里那些同龄人啧啧称赞,竞相效仿。


只不过,这段幸福的时光,随着爸爸晚期癌症的到来戛然而止。被宣告无治的爸爸回到农村老家养病(其实就是等大限),妈妈也回去照顾爸爸的起居。半年有余,爸爸因癌去世。


再几年,我有了二胎,女儿出生了。在农村闲赋几年的妈妈,再次来到城市,开始了妈妈又一段“幸福”的时光:带着孙女,逛逛公园,上街买菜,回家做饭,小区跳舞……


母亲节:说说我的妈妈和她喝酒的故事


儿子、女儿的幼年都是妈妈带的


只不过,由于爸爸的去世,年岁的增加,妈妈偶尔会“心神不定”,时感孤单。已经几年不曾碰酒的她,开始对喝酒有了一点兴趣,而此时老婆已经从事酒业,经常会带些葡萄酒回家。于是在孙女睡觉的空隙时间,妈妈也会喝起葡萄酒来。喝的不多,每次一杯。


终于到了孙女上幼儿园的时候了。妈妈提出要回老家,不在城里居住了。


对于妈妈的要求,我自然能理解,年老重土,落叶归根。于是,去年夏天,妈妈回到农村老家了。


回到老家的妈妈,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约上村里同龄人,去乡镇周边寺庙逛逛,一来打发时光,二来为儿孙祈福求安。于是就有了与东福寺的缘份。


今年五一前夕,女儿甚是想念奶奶,于是5月1日专程带儿子、女儿回了一趟老家。期间,妈妈也回来老家小住一天。5月3日,我再次带儿子、女儿再次谒临东福山,看望妈妈。看到妈妈越发安详的神态和越发康健的身体,我们也就心安随意了。


看到这,很多朋友可能会纳闷,我妈妈喝酒的故事不多也不精彩。的确是这样。妈妈年轻时并不喝酒(除了那次反抗式的猛灌3斤白酒),一来农活繁重,并无闲暇喝酒,二来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三来在当时的农村(现在也不多 ),一个妇女喝酒是一件有点“伤风败俗”。晚年时小喝一点,纯属养生与安享。


纵观妈妈的人生阅历,说起来算是先苦后甜。我相信这也是天下绝大多数同龄妈妈共同的写照。


惟一的遗憾,是爸爸不在了。


最后,祝妈妈健康长寿,长命百岁。也借此机会再次祝天下的妈妈幸福平安!


大苏:WSET(国际葡萄酒与烈酒教育基金会)高级认证,SMWA(苏格兰单一麦芽学院)高级认证,致力于葡萄酒与烈酒的教育推广。欢迎关注。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