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何以消烦暑,江湖酒一壶

作者:江湖论酒 更新时间:2023-01-04 11:52 阅读:245

热浪倾三伏,炎熏稻叶枯。


林深蝉韵乱,树翠鸟声孤。


解暑观新月,乘凉饮玉壶。


经风温气散,早练日光朱。


——大暑至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二节气。《通纬·孝经援神契》有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民谚有云:“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桑拿模式”正式开启。


大暑 | 何以消烦暑,江湖酒一壶


消夏解暑有妙招


暑天热归热,烦归烦,消暑办法总比困难多。从古代开始,人们就绞尽脑汁地想各种法子来消夏解暑。


周朝就有采冰、蓄冰的传统,“有凌人,掌斩冰淇凌,三其凌”。有掌冰者“凌人”,大寒时在冰窖斩冰,存起来,注意要存3倍的量。因为,到了夏天2/3的冰都会化掉。真的是热҈化҈了!


《周礼》中就有关于“冰鉴(hàn)”的记载,冰鉴是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说明了当时帝王也使用了“冰鉴”除文字记载外还出土了“曾侯乙铜冰鉴”。这样算起来冰鉴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冰箱” 了,想想在那么久以前,古人就可以吃到冰镇的东西,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


到了唐代,每当六月伏天,人们就把大块冰雕琢成冰山,然后围坐冰山设宴,吃吃喝喝。唐朝最流行的冷饮就是用奶酪、蜂蜜、蔗糖和冰块制成的“酥山”。


大暑 | 何以消烦暑,江湖酒一壶


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师,入夏即有皇家赐冰之举。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彼时,在京城有敲击冰盏、沿街叫卖凉冰的小贩,直到清代仍存。史料描述道“清冷可听,亦太平之音响也”。


大暑 | 何以消烦暑,江湖酒一壶


春分种菜,大暑摘瓜。大暑节气,各种瓜果都熟透了,大暑节气,少不得吃各种瓜果消夏,“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瓜果装在竹篮里,用绳子系上,浸泡到井里,以深井里的寒水冰镇时鲜瓜果,是消夏乐事。


大暑 | 何以消烦暑,江湖酒一壶


古人的消夏用具,亦是花样繁多,有竹床、扇子、凉帽、瓷枕、凉席、竹夫人等。竹夫人是毛竹做成的枕头,又称百花娘子、竹姬、青奴。除了竹夫人,还有冰凉的瓷枕,“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好生清凉。


大暑 | 何以消烦暑,江湖酒一壶


比起今人消夏的千篇一律,古人的消夏,不仅花样百出,且很有格调。古代文人们更喜欢白酒消暑的妙招。宋朝郑刚中在《大暑竹下独酌》说:“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我举大榼酒,欲与风月欢。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天好热呀,这热气都快要把山给点着了,我想与风月交杯,风月却是无情,只剩我一个人喝着酒,悠然自得,醉了就睡,梦里一片清凉,天广地宽。


大暑 | 何以消烦暑,江湖酒一壶


明末大才子张岱说自己,“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当年的台州太守曾惇,也常竹里行厨,花下提壶。他最爱做的一件事,便是赤日炎炎,东湖荷花开时,遍邀城中名流,宴饮于湖中亭,咏诗听曲,把酒言欢,不醉不休。兴之所至,索性荡舟东湖,拗荷叶为杯,狂饮于十里荷花之中。酒未入口,已闻酒香和荷香。


大暑 | 何以消烦暑,江湖酒一壶


古人消夏,赏花、闻香、对弈、挥毫、咏诗、坐禅、论道、卧松下、眠柳下、啃冰镇瓜、喝碧筒酒。这样的消夏,有诗情画意,更有舒适惬意。与古人相比,我们终究少了从容不迫的心境。从前慢,慢的不是时光,而是心境。


何以消烦暑 江湖酒一壶


在这种随时“火炉”傍身的日子,擅长养生的古人早有应对之策:“起居要定时,衣着勿赤膊,饮食宜清淡”,适当运动,排出汗水,饮用适量白酒,能够增进食欲,促进消化,不知不觉中增加食量和营养,同时睡前喝少量白酒,可平缓地促进血液循环,有助催眠。


若将白酒冰镇或加冰饮用,冰爽感倍增,口感也更好;加之酒性属热,冰着喝正好可以中和其部分燥烈之性,降低度数,优化酒的品饮口感。冰镇白酒好喝,可不要贪杯哦!


在这个炎炎夏日,不妨冰一杯白酒,刷新你的味蕾记忆,防暑降温清凉一夏!


大暑 | 何以消烦暑,江湖酒一壶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