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中国好酒”,这次也许有了答案

作者:懂酒谛 更新时间:2023-02-09 11:14 阅读:605

文/智军


前两年,有篇文章流行一时,题目是《为什么领导人都喜欢喝酱香型白酒》,这篇文章被自媒体抄来抄去,最后弄得题目五花八门,总之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以领导人、有钱人等成功人士为代表的阶层都喜欢喝酱香型白酒。


在这篇文章背后有一个潜台词,那就是:酱香型白酒是好酒,喝酱香型白酒的人是真正的懂酒之人。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篇文章,以及类似内容的文章,都是营销软文,目的是借着领导人、有钱人这些成功人士的幌子,来实现自己卖酒的目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领导人、有钱人都是成功人士,他们代表的是精英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吃的是好饭,用的是好物,玩的是极品,耍的是高端圈层,喝的是好酒,诸如地沟油、勾兑酒、用了农药化肥的蔬菜食品之类的物品,他们一律远离。


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同样是普罗大众心向往之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也包括酒。


酒桌上的话题


酒桌上有很多话题,但有一个话题亘古不变,那就是什么样的酒是好酒。实际上,全中国坐在酒桌边的消费者都在试图给“好酒”下定义,他们总结出来了几条对“好酒”必不可少的要求:


1、不能是酒精勾兑的;


2、必须是纯粮酿造的;


3、喝了必须不难受、不上头、不口干、不口渴;


4、第二天不头疼,起来后依旧可以精神焕发。


这几条要求看起来并不过分。之前,假酒案频发,让人们对勾兑酒有了深刻认识,也对到处充斥着假酒的市场环境充满了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饮酒者对纯粮酿造酒充满渴求,也就成为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当然,对什么样的酒是“好酒”,专家有专家的标准,消费者有消费者的判断。双方的标准未必一致和统一,但终究都离不开一个“好”字。从目前市场上的声音来看,对于“好酒”的评判,专家的标准和消费者的标准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别的。


专家和消费者如何评判“好酒”


酒圈里的人都知道,中国白酒根据自身的酿造方法,可以分为固态法白酒、液态法白酒和固液结合法白酒。


这其中,在消费者层面已经形成共识的是,固态法白酒就是他们所渴求的“纯粮酒”,液态法白酒就是他们比较排斥的“酒精勾兑酒”,固液结合法白酒是固态法白酒和液态法白酒的混合体,属于杂交品种。因为之前国家对液态法白酒没有强制要求明确标注,所以很多液态法白酒在市场上都宣称自己是纯粮酿造,但知情的消费者并不认可,在他们心里,液态法白酒就是妥妥的“勾兑酒”,怎么都洗白不了,是见了就会给差评的存在。


因为有了以上三种不同工艺酿造的白酒,也就有了专家与消费者对“好酒”在评判和认定上的分歧。


专家们认为,无论是固态酒、液态酒还是固液结合酒,只要各项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就是合格的,就可以上市销售。自然,比照国家标准,这一点没有任何毛病,因为国家标准就是一道产品合不合格的底线,液态法白酒在各项理化指标上是达标的,这就说明产品是合格的,拿去卖,不存在问题。如果按照达标、合格就是“好酒”来判定,液态法白酒、固液结合法白酒无疑都能称得上是“好酒”——但是,这底线太低了,在消费主导权面前,很容易就被消费者碾成了渣。


实际上,专家们眼里的好酒,需要从观感、口感、口味、风格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判,他们为此总结出来色、香、味、体、格五大要素。即酒色要清透,酒香要优雅,酒味要醇厚,酒体要丰满,酒格要独特——这些标准,都需要通过品酒来进行判断,专业品酒通常要完成四个步骤:观酒色、闻酒香、尝酒味、定酒格。恰恰专家们品酒的这四个步骤,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存在极大难度,很多人无法完成。


专家们品鉴“好酒”的那些套路,普通消费者一般搞不来,他们对“好酒”最简单的评判手段就是体测。所谓体测,即通过亲身体验,看喝过酒之后是不是上头,是不是口干,是不是难受,此外,还需要加一条:是不是好喝,也就是说这酒是不是喝着舒服、下咽顺畅。对比专家和消费者对“好酒”的要求,可以发现,专家认可液态法白酒是合格产品,消费者却对拥有另一个名称——“勾兑酒”的液态法白酒表示排斥。


从白酒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趋势看,以前是专家说了算,所以通过国家评酒会评选出来的“中国名酒”可以狂扫市场。以后则是消费者说了算,在酒质得到认可的前提下,一些通过圈层营销、社群营销的“小众品牌”得以大行其道,因此也诞生了许多被圈内人认可为“好酒”的社群白酒。


“好酒”的定义规则即将被改写


“中国名酒”以前被看作是“中国好酒”的代名词,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消费主权的觉醒,“中国好酒”的定义规则有可能会被重新改写,而改写这一定义的主导权在消费者手里,他们有权利、有资格、也有能力“重新定义‘中国好酒’”。


众所周知,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总共举办过五届全国性评酒会,历届评酒会总计评出了17个“中国名酒”品牌,这17大品牌也被称作“国家名酒”。


长期以来,“中国名酒”、“国家名酒”一直被业界默认为是中国好酒的代名词,使之在市场、品牌、品质、消费者心智占领、资源攫取等多个方面具备了超出一般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近20年发展历程中,拥有“中国名酒”称号的酒厂,均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并且留下了一段在中国酒业闪耀着光芒的历史。


当然,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这17大“国家名酒”的市场表现逐渐出现了分化:有的稳居龙头,受到市场追捧;有的走向堕落,逐渐遭到消费者抛弃;有的苟延残喘,陷入市场困境中苦苦挣扎;有的被其他酒厂收购兼并,因此失去了独立成长的机会。


与之前相比,“中国名酒”的话语权正越来越被市场弱化,消费者对“好酒”的追捧意愿也正变得越来越强烈。


重新定义“中国好酒”,是酒类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白酒消费教育得到了普及和深化,中国白酒市场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消费认知阶段:靠广告砸市场的做法已经失效,靠忽悠消费者骗取信任的阶段已经一去不返,名酒厂大肆开发品牌透支市场的做法也会逐渐走向死胡同。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变化,皆因消费者对白酒消费的认知得到了大幅提升,他们有了更强烈的自主选择好酒的意愿,《为什么领导人都喜欢喝酱香型白酒》这篇文章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也正是因为它抓住了饮酒者要寻找真正中国好酒的核心需求和消费痛点。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随着酒类市场和消费环境的变化,“中国名酒”、“国家名酒”的概念已经不再等同于“中国好酒”,因为不管是哪家名酒厂,都有上百个开发品牌——而在这些品牌中,凭借名酒厂的背书大肆“割韭菜”的大有人在。


对此,消费者是真的怕了:他们怕假酒,怕假名酒,怕勾兑酒,怕喝了之后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的酒。所以在去饭店喝酒的时候,他们才会带着自认是从放心渠道购买,自认为能让自己放心的酒,这也是为何前几年在中国酒业能够流行起“后备箱工程”营销模式的主因。


一句话,重新定义“中国好酒”,既是酒类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更是中国酒业进入新阶段之后的发展动力。


(作者系懂酒谛智库副秘书长)


小编有话说:


各位酒友,如果你经常喝酒,如果你自认为是对酒比较懂的人,如果你确实喝过很不错很不错的酒,能让你记忆犹新,请在留言区进行推荐,小编在此双手抱拳,重重谢过啦!


懂酒谛小编敬上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