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看世界——中德酒文化对比

作者:酒时 更新时间:2023-03-03 03:34 阅读:251

“无酒不成席”,在中国,不管是知己小聚、探亲访友,还是婚丧嫁娶,都离不开酒。在德国人的餐桌聚会中,酒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德国人每年每人的啤酒消费量在130升左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饮酒,但是各个民族的酒文化迥然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和德国的饮酒文化有什么不同。


酒中看世界——中德酒文化对比


酒与温度


酒的种类繁多,饮酒不仅要有合适的酒器,饮酒的最佳温度还各不相同。我国古人历来喜饮温酒,这样口感较为柔和,香气也浓郁。考古中不但有温酒炉出土,还有铜温酒樽,三国时还有关公“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这些都是有力的证明。


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


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饮冷酒成手战(即颤抖)。”这种喝法是有其科学依据的: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在酒加热的过程中,乙醇也会随之挥发一些,酒中的一些低沸点的有害成分,如乙醛、甲醇等也随之挥发,这些成分通常都含有较辛辣的口感。这样一来,不仅提升了酒的口感,而且对人体的损害会少些。当然,酒的温度也不能加得太高,否则会使乙醇挥发得太多,再好的酒也没味了。随着酿酒技术的纯熟,现在虽然大多数人不再温酒,通常在室温下饮用,但在东北等地还保留着温酒的传统。


德国的酒法把葡萄酒分为两大类:普通酒(Tafelwein),亦称餐酒,和高质酒(Qualitaetswein)。按色泽,葡萄酒可分为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不同的葡萄酒适宜的饮酒温度也有所不同: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8—12℃;香槟酒、汽酒和甜型白葡萄酒6— 8℃ :新鲜红葡萄酒12—14℃:陈年红葡萄酒15—18℃ 。


德国被誉为“啤酒王国”,啤酒是德国人的日常饮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德国地处西欧,冬季寒冷,啤酒不仅可以御寒,而且跟洋葱一样被当成药物,用来医治坏血病,加上当地不适宜种植葡萄,啤酒便成了德国的饮料之王。啤酒作为一种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较适宜的饮用温度为7—1O℃,有的在5℃左右。如果喝德国黑啤酒(AltBier),温度就要更低些,较为流行的方法是将酒置于冰箱内冻至表面有一层薄霜时拿出来喝。


酒与食物


中国人喝酒,往往在吃主食前喝,先上一些冷盘,一边饮酒,一边吃菜,边吃边喝,吃主食时和主食后一般不再饮酒。中国人喝酒也不讲究什么菜配什么酒,不管是鸡鸭鱼肉的丰盛大餐,还是只有一碟花生米,白酒都是不变的饮品。中国人在餐桌上除了共享美食外,喝酒时还有花样繁多的酒令。酒令增添了饮酒的“食外之趣”,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则是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较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士间流令,从古至今有很多酒令,比如猜拳、骰子令、接龙令、击鼓传花令等。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体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德国人饮酒十分有讲究,酒一般分为三类:即开胃酒、佐餐酒、饭后酒。开胃酒就是饭前饮的酒,能增加食欲。佐餐酒是在进餐时饮的酒,常用葡萄酒。在上葡萄酒时,如有多种葡萄酒,哪种酒先上,哪种酒后上,国际上有几条通用规则:先上白葡萄酒,后上红葡萄酒;先上新酒,后上陈酒;先上淡酒,后上醇酒;先上干酒,后上甜酒。饭后,德国人还习惯于饮些酒,这种酒叫饭后酒。饭后酒的种类主要是白兰地和利口酒。德国人做事严谨,饮酒也有一定之规,这三类酒严格按照先后顺序饮用,从不颠倒次序。除此之外,德国人吃饭时也很注重饭菜与酒的搭配。比如说如果吃的是鱼排,就一定会喝白葡萄酒:而如果吃的是牛排,就一定会喝红葡萄酒。这样的搭配和营养或口感没有太大的关联,只是由于食物颜色和酒的颜色的搭配而已。德国人的餐桌上较为安静,觥筹交错.却少见喧闹。为表达热情,中国人常会劝酒,但是这种现象在德国人的酒桌上是看不到的。


酒与节日


酒并非只是日常生活中的饮品、物质的饮料,不论是在拥有悠久酿酒历史的中国,还是在欧洲大陆的德国,酒自出现以后,都融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可以说酒是连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间媒介。饮酒的意义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营造了一种氛围,表达了一种心境,陶冶了人的性情,体现着各邦礼仪。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清明节扫墓饮酒,寄托哀思之情;端午节为了辟邪、除恶、解毒,饮用“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挚友相会都离不开“饮酒赏月”;重阳节登高饮酒;除夕夜全家聚餐喝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等等。在中国虽然没有哪个节日以酒命名,但是差不多每个重要的节日都与酒有关。


与此不同的是,在德国却有以酒命名,而且以酒闻名的节日—— 十月节(Oktoberfest)。人们习惯上称这一节日为“啤酒节”,该节日源于1810年,巴伐利亚王储路德维希大婚,王府与民众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当时正是啤酒花丰收时节,饮酒、唱歌、跳舞就是主要的表现欢乐方式。流传至今.每年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至10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就固定成为啤酒节。啤酒节的第一天早上,身穿传统服装的德国各邦代表和其他国家的游行队伍聚在一起,由慕尼黑市长与酒厂老板带领游行至主要的举办场地——特蕾莎广场,那里架设起数座巨型帐篷,里面摆满各种品牌的啤酒供人畅饮。


除此之外还有每年一度的葡萄酒节,借着这个节日各个葡萄酒厂家都展示各自的产品。仲夏刚过,借着秋阳,人们合家出游或与亲朋相约,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葡萄酒产地.品尝好酒,享受美好生活,而每年推出的“葡萄酒公主”更增添了节日风采。


酒与文学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在,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众多的文人墨客饮酒赋诗,抒发胸臆。杜甫的《饮中八仙歌》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不仅在作诗时给予人灵感。给人宽慰,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以酒为载体的精彩故事,比如杯酒释兵权;《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张飞醉服严颜;《水浒传》中的景阳冈武松醉打老虎,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偷饮长生不老酒;《红楼梦》中的“万艳同杯(悲)”,等等,可见酒与文学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类文化多样性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人类文化的共性则是我们彼此理解的基础,尽管东方与西方文化起点不同,差异诸多,但总有一些不期而遇融会于一体的结合点。德国文豪歌德曾作诗:


Meinen Wein trinke ich allein,


Niemand setzet mir Schranken,


Ich habe so meinert Gedanken.


我自独酌,


无人作陪.


思想由此而出。


此诗与诗仙李白的佳作《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酒都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之中,沟通着世人的精神世界。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