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之所乐,乐其全真”——漫话酒中真味

作者:雅愉品酒一级品酒师 更新时间:2023-03-16 05:40 阅读:688

“酒之所乐,乐其全真”(皮日休《酒笺》);“若非杯酒里,何以寄天真”(李敬方《劝酒》);“学剑学书总不成,唯有饮酒得真趣”(张简《醉樵歌》)。饮酒全真,是文人在酒中的一大收获。


“酒之所乐,乐其全真”——漫话酒中真味


陶渊明之后,以酒养真者当以李白为最,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说: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杜甫此说,实属知音之言。苏轼也说“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之凝神。浑盎盎以无声,始从味入。杳冥冥其似道,径得天真。”(《浊醪有妙理赋》),可见饮酒求真是文人饮酒的一种精神内质。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说:


吾闻浔阳郡,昔有陶征君。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尝为彭泽令,在官才八旬。愀然忽不乐,挂印著公门。口吟归去来,头戴漉酒巾。人吏留不得,直入故山云。归来五柳下,还以酒养真。人间荣与利,摆落如泥尘。


他不仅对陶渊明以酒养真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自己也从饮酒中体味出饮酒的真趣。


“酒之所乐,乐其全真”——漫话酒中真味


苏轼说:“我观人间世,无如醉时真。”(《饮酒》之一)元好问也说:“去古日己远,百伪无一真。独余醉乡地,中有羲皇淳。”(《饮酒》之五)这种诗人反复倡言的“醉中真”,构成明代浪漫主义思潮的重要理论。袁宏道则称之为“醉人之韵”。他说:“故叫跳反掷者 , 稚子之韵也;嬉笑怒骂者 , 醉人之韵也。醉者无心,稚子亦无心,无心故理无所托,而自然之韵出焉。”醉人的“无心”,是摒弃了“机心”的“儿童的天真”,是挣脱了“理”的枷锁的“醉后吐真言”,它表现了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但是,在封建社会中,现实世界的礼法羁绊是难以突破的,因而诗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到山林田园中去寻求精神寄托。这种饱含人性复归的“山水之乐”,又往往一寓于酒。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之三)在古代诗歌中,携酒赏花,酣觞戏月,醉入山林,类似描写比比皆是,正在于诗人们把握了“醉人之韵”与“自然之韵”相通的那一点“灵犀”,领略到了那种“醉里求诗境,回看岛屿青”(朱庆余《重阳宴百花亭》)的率真之趣,天成之美。


这些诗人为什么这么为醉中的“真”而着迷?是因为“真”从一个本来人人都有的本质变成了难遇难求的一种宝贵品质。“醉”之后,便能放下那些保护“真心”的面具和掩饰,忘却那些伪饰真心的虚伪的礼法,放下那些图名利的心机,将整个精神保全于酒中,达到完全的无挂碍与无忧虑。


“酒之所乐,乐其全真”——漫话酒中真味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余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谁能酿沧海,尽醉区中民。(元好问《饮酒》)


此诗指斥世风之“伪”,推崇醉乡之“真”;叹“圣教”之无补,借“酒力”以遗世——这是古人饮酒作的主题。作者不但自己在醉乡中陶然忘机、欣然独乐,还幻想酿沧海为酒,让世人一同大醉,返璞归真。元好问论诗也主张“天然”、“真淳”(见《论诗绝句三十首》)。这首诗晓畅质朴,当是他论诗思想的实践。


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白朴《知几》其三)


白朴这则小令的主题是及时行乐,明哲保身。这里的“知几”是指预知事物发生变化的先兆。本篇从放意诗酒以全真养性的角度,阐发了他的这一人生态度。结尾一句说诗酒寄情,乐在“天真”。“无用”二字,自嘲之语,表现了诗人甘作吟赏“风月”的“闲身”,而不屑仕进的胸怀。联系元代的现实政治和文人所受的待遇,我们不难体味到诗人“知几”的苦心。


明代朱有炖在《拟不如来饮酒》中说:


莫向忙中去,闲时自养神。功名一场梦,世界半分尘。日月朝还暮,时光秋复春。不如来饮酒,醉里乐天真。


在饮酒中要领会“真”趣,感受自然的和谐,自由的安然,先决条件就是无机、无累,进行心灵净化、心理调适。倘若执着于功名利禄,必然用尽心机。这种状态是无法领略到酒中真趣的。(来源:中国酒业协会)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