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商品酒降质是有原因的,今天我来说说其中的规律

作者:阿诬品酒 更新时间:2023-06-03 22:10 阅读:584

降质是让许多消费者很恼火的一个现象,有人说降质是变相涨价,我并不认可这个观点。因为涨价对于消费者是看得见的,降质你不喝你怎么知道。因此在圈里,相比涨价,消费者更反感降质。不过从酒企角度,更多酒企喜欢操作降质。因为多数消费者不会品鉴白酒,不同批次白酒,到底属于降质、批次差,还是瓶存差异,绝大多数消费者是搞不清楚的,而这也给了酒厂浑水摸鱼的机会。


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主要说说商品酒降质的原因,对于这个话题,我之前讲过,不过最近这段时间,我接触了一些酒厂,品鉴了不少酒,也对这个现象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来更全面的概括商品酒降质的一些原因。


对于降质,首先我要解释,商品酒的瓶存差、批次是差我是不纳入降质范畴的。瓶存差指的是灌装之后的商品酒在存放时发生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酒品质会变好,有些酒会变差。再将其与新灌装的酒对比,品质肯定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瓶存十年以内,没有跑酒的酒,品质没有明显差异;瓶存二十年以上的酒,品质多少都有差异,但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尤其是酒体的格局,不可能因为瓶存长短而发生变化。


批次差指的是酒厂每一次设计的酒多少都会有差异,这是一个正常现象。毕竟每一个班组,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车间,酿出的酒品质不一样,而这需要勾调将每一批次酒品质恒一。其实勾调的作用是把不同批次的酒组合,并与上一次出厂的酒品质相同,但要做到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做到完全接近。而这就是批次差,不过批次差是有范围的,不能明显,明显我们会将其判定为降质。在我的打分体系中,1分及以内的差异我都会将其划归为批次差,超过1分的,我都会将其划为降质。


解释完这两个之后,下面我进入话题。一般来说,商品酒降质分营销降质和技术降质。营销降质主要是酒厂人员知道但不会告诉你的降质,这里面分套路降质、发展过快降质和定位调整降质降质。


发展过快降质很好理解,就是酒企发展太快导致的降质,因为快速发展的品牌酒,基酒产能跟不上品牌发展,于是出现了产品降质的情况。其实白酒酿造,是一个重资产、长投入的项目,发展快不起来,需要酒厂的长期积累。在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发展越快的酒企,产品降质越严重。


有些商品酒降质是有原因的,今天我来说说其中的规律


对于这种降质,在当前的头部品牌酒中非常普遍,他们的产品基本上都存在降质的情况。


套路降质是酒商和消费者非常不屑的一种降质。套路降质一般有上市后降质、促销降质、让位降质和原酒买卖降质。


上市降质比较好理解,就是酒厂新上市一款酒,上市的那一批品质很好,市场铺开之后于是降质,这种情况在酒水行业比较普遍,这里面做得比较夸张的就是金沙真8。


促销降质就是酒厂某款产品在网上或某个渠道进行大促销,以很便宜的价格销售吸引消费者关注,由于销售价格便宜,于是发生的降质,在这里面,做得比较夸张的是15年的国密和特级国密董酒。


让位降质是酒厂原来卖得比较火的系列酒,现在因为经营中心的改变需要淘汰,然而这些产品凭现在的余热还可以为酒厂赚不少钱,于是酒厂通过降质,一边收割消费者和渠道的钱,一边让这个系列酒快速死掉,以便酒厂铺新产品。


这种降质很容易得罪大经销商,因为伴随着酒厂对渠道商的打压。这种降质多出现在酒厂和某个渠道发生矛盾、酒厂内部斗争和酒厂刚刚改制之时。这种情况在酒厂的支线产品中非常普遍,主线产品时有发生,但一般都在酒厂改制或发生重大变化时。


有些商品酒降质是有原因的,今天我来说说其中的规律


最后一种情况是在原酒定制当中,定制酒商品鉴到的样品酒品质很好,但收到的成品酒品质很差,这种情况在茅台镇中小酒企和司法拍卖的原酒当中非常普遍。


在原酒买卖和销售中,套路是非常多的,一般购买原酒主要是酒厂、酒商和机构。对于酒商购买原酒,如果你没有专业的团队深挖这个市场,购买原酒建议选择大厂。这个规律跟品牌酒是一样的,大厂嫡系、渠道为王。


定位调整降质我之前的文章中讲过,简单来说就是原来定位高端的酒,现在变成了定位中低端的酒,这种定位调整品质肯定有下降。最为典型的就是泸州老窖特曲、波汾、绿瓶西凤、美女瓶洋河大曲,这些酒80年代灌装的都是品质很好的酒,而现在灌装的都是很低端的酒。


一般来说,酒厂操作定位调整降质都是缓慢进行的,相邻批次的酒,我们很难品出明显的差别,但批次间隔长了,我们便能感受到明显的品质差别。其实很多时候这种降质是结合物价上涨和消费者消费行为来操作的,因为不少消费者消费一款酒认可的是它的价格,而非品质,这一点在大众渠道酒中非常普遍。


以白云边12年为例,十年前的白云边12年卖120元左右,现在还卖这个价,但十年前可不是现在这个物价,可想而知,其中灌装的酒质肯定不是十年前的状态。


对于这种降质,其实是品牌酒中最为普遍的降质,所有的品牌酒都存在这种情况,尤其在大众产品中。严格意义上讲,这类降质其实是酒厂、渠道顺从消费者导致的,而且这种降质还不能告知消费者。主要在于大众消费者消费一款白酒消费的是它的价格,而非品质。


举例来说,一瓶白云边12年放在武汉市的酒桌上,当地人会认为这是一款120元的酒,代表着请客人在酒桌上花费了120元的酒水心意。而消费者的酒水认知是有滞后性的,当这款白云边12年涨价到130元时,多数消费者还认为其是120元的酒,但请客的人再用这酒时,便会出现花130元价格请出120元效果的情况,这对于请客的人来说,是一件很亏的事。而这也正是大众嫡系酒水很少涨价的原因,但酒厂还是要平衡利润,所以不得不降质。


有些商品酒降质是有原因的,今天我来说说其中的规律


整体上,营销降质分这几种情况,下面我来说说技术降质。技术降质一般是酒厂技术层面出现的降质,这些降质一般不是酒厂主动意愿造成的,技术降质分工艺改变降质、勾调技术降质、灌装事故降质。


酿造工艺改变品质肯定有变化,有时也会出现降质,一般来说,只要降质不明显我不会将其判定为营销降质的范畴。就酒体设计来说,相同工艺酿造的酒每一批次品质都很难做到品质恒一,更何况不同工艺的酒。对于这种降质,各类酒企都有出现,当前的绝大多数酒企,这三十年酿造执行都有明显的变化,除了汾酒、宝丰和泸州老窖。


勾调技术降质更多出现在小酒厂和原酒企中,主要是酒厂酒体设计师水平不行,设计团队不够导致的降质。这种情况在大品牌酒企中几乎不存在,主要大酒企是团队设计酒体,因此出错的概率小。其实这种情况对于大酒企来说,属于生产事故。


其实仔细跟踪有这种降质的酒,你会发现不同批次的酒,品质有好有差,而且调酒师不同的理解会在好坏角度上有不同的偏差。四川的不少原酒企,因为只卖原酒给大厂,使得酒厂调酒师跟渠道商和消费者接触较少,因此他们并不了解渠道商和消费者心中的好酒是什么样的,有时他们自己认为很好的酒在消费者心中并不觉得好。


一个比较典型的情况是有些原酒企调酒师,长期做原酒鉴定工作,由于原酒鉴定工作量大,他们品酒都是含一下就吐,这种方式主要是不让自己喝多醉酒,毕竟有些调酒师一天要鉴定上百种酒,每一口都喝下,早就醉了。但这种方式有个很大的弊端,因为你没吞下去,所以你感受不了酒体的后味。于是他设计的酒,闻香和入口都不错,但后味都很短促。不同批次的酒,入口都是一样的,但后味的长短各有变化。


灌装事故降质主要是装瓶之后的降质,这主要跟灌装过程、降度水、酒瓶清洗等因素有关。对于这类问题,属于生产事故,当前只有一些小厂会出现,大厂及原酒企基本都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但在八九十年代,这种情况在品牌酒企中还是很普遍。


有些商品酒降质是有原因的,今天我来说说其中的规律


下面我简单介绍其中几种情况。白酒机械化灌装前需要清洗管道,这个过程是先用蒸馏水洗,然后再用成品酒洗,过去一些酒厂为了节约成本,减少用成品酒洗管道的量,最后导致灌装酒出现差异。这种差异往往表现为前几瓶灌装的酒品质要差一些,后面的酒品质稳定一些。


过去不少酒企运用的降度水过滤不合格,使得降度水矿物离子偏高,一些夏天灌装的产品,本是无色透明的正常产品,到了冬天因为气温变化则产生了絮状物沉淀。


还有一些酒企酒瓶清洗不合格,或清洗之后的酒瓶因长时间堆放,瓶内重新积灰,灌装前没有进行彻底清洗,使得瓶内呈碱性的灰尘与白酒呈酸性的有机物发生反应,最后产生沉淀。由于这种反应比较缓慢,装瓶后一段时间才出现,而这个时候产品往往已经上市,摆上货架,于是被消费者喝掉,发现降质。


其实技术降质多出现在中小酒企和原酒企中,当前的品牌酒企很少有这种情况出现,当然这种降质相比过去要少不少。其实当前白酒降质更多还是营销降质,酒厂为了赚更多的钱或是经营目的导致的降质。对于酒商和消费者,我们要了解其中的规律,这样可以减少我们跳坑的概率。其实对于酒友买酒,还是那句话:大厂嫡系,渠道为王。当然我还要加一句:发展过热,谨慎选择。


对于酒商来说,毕竟你从事这也行业,赚这个行业的钱,那么我建议您多学习、多研究,我的内容有自己的想法,因此仅供参考。其实在白酒领域赚钱,学习是很重要的,这里面诱惑很多、套路很多,当您学得足够深,便可看清很多套路,防止自己上当受骗。最后,关于商品酒降质,大家觉得还有哪些情况,欢迎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一同讨论。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