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酒丨清明与酒,回甘愁情

作者:何以解忧唯有白酒 更新时间:2022-08-30 17:13 阅读:657

贵州省酒丨清明与酒,回甘愁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寒流、细雨如约而至,是这场雨成全了清明?亦或者是清明衬托了这场雨。


残烟、愁绪,泥泞夹杂着清萧同行,斟酒一杯,惹得细雨哀愁,成全了春色里的红润点缀。


“路上行人欲断魂”,何为“断魂”?大抵人类的悲喜相通,捧土带愁,杂草青烟,摆下几杯冷酒,再烧上些许纸钱,小火苗与长叹竟有几分温暖。


贵州省酒丨清明与酒,回甘愁情


捧土带愁,选择性回忆起的寥寥画面和婆娑之语,是所有世人的归宿。


酒入愁肠,空杯留香,回甘的却是愁情,未归的游子只能在酩酊里与远方的烛火相遇。


“万物皆洁齐而清明”,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这时万物生长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与其说是万物清净,倒不如说是“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这雨也是为熄当年林火而千百年垂泣。


清明节由来


贵州省酒丨清明与酒,回甘愁情


清明的由来还得从“寒食节”说起。


“屈子死,遂端午;子推死,遂清明。”


清明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距今约2500年历史,本来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后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慢慢与“寒食节”并过,有了今天的“清明节”。


“介子推”又是谁?


贵州省酒丨清明与酒,回甘愁情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手下的一位非常出名的忠臣。早在《庄子》之中,就详细介绍了介子推和晋文公之间的故事。


晋文公重耳早年在逃难之时,因饥饿而生命危在旦夕,一直陪同其身旁的介子推“割股充饥”,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重耳做了肉汤,才使得重耳没有饿死在野外。


贵州省酒丨清明与酒,回甘愁情


重耳在外漂泊多年,历尽艰辛,中年时终于回国,被推上王位,号称晋文公。


但是介子推不图名利,辞官不言禄带着老母亲隐居山林,重耳派人上山去请介子推下山享受荣华富贵,介子推明确拒绝。这时候有个大臣给重耳出了一个馊主意,说是放火烧山,介子推必然会被逼迫下山。


然而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已经过世的介子推母子。装殓时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贵州省酒丨清明与酒,回甘愁情


重耳悲痛至极,为了纪念介子推,把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让全国人都在这一天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吃冷食,不准生火起灶。


重耳还叫人把介子推与老母亲死时抱着的那棵大树砍下来,做成了木屐天天穿着,这双木屐非常不舒适,重耳每当脚痛的时候,就能想起介子推,就会冲着木屐哭道:“足下!悲乎!


后来文人墨客就将比自己年纪大的、或是年纪相仿的好朋友称作“足下”。


寒食节与清明节为何合并?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贵州省酒丨清明与酒,回甘愁情


寒食节的影响慢慢消失。但寒食的习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


寒食节禁火,只能吃生食,但是不禁酒,喝酒便可以暖身。


清明扫墓祭祀,除了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外,无论家境贫富,都要备好酒醪,全家举行祭祀仪式,仪式后饮酒聚食,称之为吃清明酒。


贵州省酒丨清明与酒,回甘愁情


全家相聚、身心湿寒之际,酒暖身之余,“断魂”未尝不也是人们对逝者表达敬意和哀思,酒又何尝不是最适合的载体,籍此思考自己的人生,缅怀完成一次对生命的礼赞。


清明无酒,如何抒以哀思与愁?


或许只有酩酊,才得以回甘愁情。情至深处,为何又要浅尝辄止?


贵州省酒丨清明与酒,回甘愁情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