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教父季克良:一生匠心付茅台

作者:酱酒之家 更新时间:2022-09-05 10:26 阅读:403

笔直的身板,浓密的银发,明亮的眼神,让耄耋之年的季克良显得愈发英朗、矍铄而睿智。正是这样的精神、这样的身板,让他一再地推迟退休,为茅台酒服务了超过半个世纪。


茅台教父季克良:一生匠心付茅台


但即使在茅台镇呆了这么久,他一开口,依然是乡音无改,轻声细语,不疾不徐,让人仿佛品到一缸岁月陈酿的上好茅台,里面,有说不完的故事,有道不尽的情怀,有割不断渊源,芳香四溢。


在他的任内,茅台酒飞速增长到几十亿的规模,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百元股;


在他的任内,茅台酒先后突破6000吨、10000吨生产大关,完成了原国家领导人心心念念的任务;


同样是在他的任内,破译了茅台酒的诸多密码,让茅台酒实现标准工艺质量稳定……


茅台教父季克良:一生匠心付茅台




茅台酒成就了季克良,季克良也成就了茅台


如今,这位来自江苏南通的游子,把青春奉献在了茅台镇,把生命融入了茅台镇,每天看看赤水河的流淌,每天闻闻茅台镇的酒香,每天尝尝茅台厂的酱酒,才心安。




闭塞的交通、没有保障的产能、不稳定的质量、艰苦的生活条件……种种困难,不一而足,但季克良都一个个的将其攻克、改良,甚至做出了奇迹。1981 年,季克良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副厂长;1983 年成为厂长;1985 年他主动辞去厂长职务成为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1991 年他又担任厂长;1998年,集茅台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等身份于一身;一直到 2011 年卸任董事长任职董事;在延长退休五次,延长工作时间近50%之后,2015 年,办理退休手续。屈指算来,季克良在茅台工作时间超过了半个世纪。




回望半世沧桑,这位银发苍苍的矍铄老人,仍记得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他说:“一是伟大的党的教育,组织的需要,就是第一志愿,坚决服从组织的分配,从来没有动摇过——到现在还是这样的;二是很喜欢所学的食品工程系发酵专业,特别是到了茅台之后看到工人酿酒,体会到了相比课本上理论的不足,感到茅台酒工艺确确实实很复杂、很特殊;但也很科学、又很合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值得我为它奋斗一辈子;三是员工、领导甚至包括轻工厅的领导,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都对我、对茅台十分关心,那种淳朴的情感鼓励我一直努力和奋斗在这里。”




长期以来,无数人迷恋茅台酒独特的芳香,而这芳香中的奥秘却不为人所知。唯独季克良,勤勉一生破译茅台酒的密码,让茅台酒一次又一次发扬光大。




经过坚持不懈的现场学习和思考总结,他发现茅台酒同一批原料要经过八次摊晾、加曲、接种(微生物)堆积、入池发酵,取七次酒,工艺复杂而漫长。由于早期的酒师文化程度有限,个人经验又不同,即便严格按照量质看花摘酒,也难以保证批批酒精浓度相同、酒质毫无差别。季克良完成技艺总结工作的决心更大了,标准化工艺对品质的作用,他再懂不过。


茅台教父季克良:一生匠心付茅台


于是,经过长期积累,一些日后被奉为金科玉律的茅台生产规律,一条条被季克良总结出来。1965年底,在四川泸州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名酒技术协作会上,茅台酒厂代表宣读了季克良整理总结的成果——《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的论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各厂家的高度重视。


这是茅台第一次向世人公开阐明茅台酒体的酱香、醇甜、窖底三种香型,并回答了茅台为什么要勾兑和茅台酒是怎样勾兑的问题。可以说,这是酒业首次引入了香型的概念,在此之后,其他酒企运用这一成果,纷纷效仿茅台勾兑技术,据各自的特点研究确定香型,掀起勾兑热潮,推动了全国白酒的生产和发展。


1966年,在轻工业部组织专家的两期试点中,提出了茅台酒堆积发酵“嫩点好”的结论。季克良首先对这一论点提出了质疑。后来他经过多次的探索分析,提出堆积发酵还是“老点好”的观点,并得到了酿酒专家的一致认可,被纳入茅台酒生产操作规程。而他自己的品酒经验和方式也慢慢精进,愈加纯熟。甚至只要用鼻子一闻,就能区分出不同年份、不同轮次、不同酒精浓度、不同香型的茅台酒。


到了1974年,也就是季克良进入茅台酒厂十年后,他细心总结十年以来的生产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写下了一篇六千字的文章——《提高茅台酒质量的点滴经验》。这篇文章很快被茅台上下所接受和高度评价,并被昵称为“九条经验”,成为广泛传播与遵守实操标准。老酒师郑义兴当时看过文章就说:“你的九条有革新,说到点子上了。我们那时文化水平低,看不到那么深。”


季克良的研究从未止步。1979年,他通过长期实验和不断思考,又发表了《增产酱香酒的十条经验》等一系列论文,总结出了茅台酒不同于其他名酒的十大工艺特点——一是严格的季节性生产,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二是两次投料;三是茅台酒产品要经过三年储存,茅台酒的香型有三种典型体,还有30天高热发酵;四是制曲四十天高温发酵;五是五月端午踩曲;六是六个月存曲;七是七次取酒;八是经过八次摊凉、接种、加曲、加回酒、堆积发酵;九是一共要经过九次蒸煮,还有九月重阳投料;十是十个独特工艺:三个高,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馏酒。三个低,酒胚的水分低、曲子的糖化率低、粮食的出酒率低。还有三多一少,轮次多、用曲量多、粮耗多,辅料少。


这十大经验也成为茅台工艺的金科玉律,被一代代酿酒人默默遵循着,彻底解决了生产工艺中长期悬而未决的水分之争、曲药之争、窖材之争、原料之争、温度之争等问题,使茅台酒在1995年后实现了质量、产量的恒久如一,又在2001年提出一万吨的目标,并在2003年实现。在季克良任内,茅台酒才真正定型,具备了规模化生产而品质如一的可能性。




保持敬畏心,坚守质量,对季克良来说,是一种信仰




面对质量问题,季克良几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宣贯质量第一的原则,并且提出——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效益服从质量、工作量服从质量的“茅台铁律”。甚至不论多忙,只要在公司,季克良每天早上的品酒会一次不落,亲自抓质量。“质量是茅台的金牌,消费者越信任茅台,我们越要一如既往的视质量为第一生命。”季克良说强调。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季克良在没有国际和国家标准参考的前提下,通过上千次实验,制定了科学指导茅台酒生产的企业标准,在此基础上,2001年制定了国家标准,这从根本上保证了茅台酒质量的稳定提高。


茅台教父季克良:一生匠心付茅台


季克良做厂长,在关注质量的同时也提出了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发茅台酒新的品种,一方面为了培养酱香型酒的消费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出口。80年代中期,季克良带领茅台人开发了39种茅台酒,后来90年代初又开发了43种茅台酒。到了90年代后期又因为价格和市场等原因,陆续开发了茅台迎宾酒、茅台王子酒,并且把解放初成立茅台酒厂时的华茅、王茅、赖茅也开发出来,为茅台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年龄、不同消费能力,甚至不同国籍的消费者。与此同时,按照中央增加企业效益的指示,和对外宾接待的改革改进,季克良1987年提出来要搞年份酒,搞陈酿酒。80年代提出来之后,经历了技术突破和领导支持,一直到1995年茅台酒80周年纪念期间,茅台80年、50年、30年、15年年份酒正式揭开面纱走向市场,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茅台酒明确了商标上必须标注生产年份的规矩,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年份酒。如此革新,满足了广大消费者需求,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市场反映,特别是年份酒,15年、30年、50年、80年每一款都成绩优异。




如今的季克良,既是茅台酒的传奇,也是中国白酒的标志性人物,但面对人家的赞誉与敬仰,他只是淡淡地说:“我没有虚度年华,这是我自己给我自己的评价,我总是在努力的工作着。”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