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也是一个春节(清明节又叫踏春节)

作者:老杨头说酒 更新时间:2022-09-09 09:06 阅读:251

清明节,也是一个春节


清明节到了,这是已亡人的“春节”。


因为有很多人只有在这一天才会被记起。


可以想象,有多少深埋地下的已亡人,翘首企盼着清明节的到来。


清明节是不惮于谈死亡的,所以我今天聊聊生死。




什么是死亡?


每个人对死亡的看法都不一样,如何看待死亡,决定了一个人如何活着。


死亡是什么呢?不是肉体的消亡,是一个人逐渐被遗忘,从别人的回忆中彻底清除。


所以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里写过,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


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清明节的意义在于,让生命有了延续。


你能记得起的,就是依然活着的,你已经忘记的,就是已经死去的,哪怕他其实还活着。




什么是活着?


活着是什么呢?


有人说活着是因为爱与被爱,但我觉得也许是被需要吧。




廖一梅说,大多数人在谈论爱的时候,谈论的都是需要,自我的需要。你认为自己的爱是单纯的,无目的的,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你想的都是利益,这个利益可能是舒适感,安全感或者某种自我期许……而且这种爱,多半都是你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选择。




仔细揣度这段话,会发现当我们谈论生死的时候,多半也在谈论需要。


比如前一段时间新闻报道了一位妇人在丈夫意外身亡后,首先想到的是,对方没有留下银行卡密码和资产清单,担心的是信用卡和房贷怎么办。


这并不极端,因为活着的人需要活着,而死去的人却不能提供需要。




在过去很多年里,我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的本质是为钱为财。他们是夫妻、姐弟、母女等至亲。我曾在殡仪馆里目睹子女尚未入土,父母已经焦虑着财产分配。也曾经历过亲人的身体尚有余温,别人已经开始算计遗产的归属。


所谓的伤心、焦虑,更多的是源于自己失去了什么,而不是那条生命本身。


就好像有人丢了一部手机,也会痛哭流涕。




一些很久不联系的某个人突然打来电话,多半是他对你有需要。


活着的人之所以很容易被记起,也正是因为彼此有需要,比如父母需要子女,子女也需要父母。而夫妻之间当失去了需要,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




很多亲密关系从无话不说到形同陌路,本质就是情感或者物质需求的消失。




当一个人再没被需要后,他就只能出现在清明节,而且是有限时间内被记起。


此后就是最终被遗忘。


很多人之所以永垂不朽,是因为他们一直被记得,于是成了神。




死亡距离人们有多近?


地震、车祸、空难等等,对任何人只要是1%的几率就是100%的死亡,只是人们侥幸于“不会那么倒霉”。




安妮宝贝在《莲花》中写道,每个人都应该提前写好遗书,因为人随时会死……死亡比生命更容易获得机会……很多人蒙住眼睛,以为自己会一直无损而长寿,甚或不朽。他们相信自己的手里永远都有时间。




写好遗书是大多数人排斥的,假设自己有漫长的生命是多数人的想法,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对未来有无限期待。


挥霍时光就成了常态。




一辈子有多长呢?不是未来多少年,是从出生截止到今天就是一生,而不是假设的未来。


因为生命出生开始就注定了随时会死。




清明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我记得那些已经逝去的人们,还在提醒我们,死亡近在咫尺。




史铁生说,死亡是一个必然来临的节日。


时间一直向前走,人们会用未来遗忘昨天。




在清明节这一天,即便受制于客观不能填土、上香,也可以翻翻影集,写写文章,深切的怀念那些故去的人们吧,这是他们的生命最后得以延续的唯一方式。




一叶浮萍老杨头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