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对“酒与药”研究最深的神医

作者:杯酒论乾坤 更新时间:2022-08-18 01:16 阅读:732

李时珍(1518〜1593),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历经27年的调查、研究、考证、试验等辛勤劳动,参考了800多种书籍,撰写出举世闻名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不过,古代以《纲目》纪要的著作也不少,但为何只有这本《本草纲目》流传最广, 即使现在仍是医学领域的“教科书”?


这才是真正对“酒与药”研究最深的神医


“采访四方” 书成《本草》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难题:古人记载的药物形状、草药特性差别很大,求证又很麻烦,甚至还有作者不经试验,靠着“臆测”去乱写。


例如有一味名为远志的草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细,叶子互生,线形),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像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类似情况多了,本想潜心修书的李时珍却不敢写了——都是治病救命的良药,但配比、药效如果不明,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实践出真知,李时珍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不断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李时珍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从猎人那里,他学到了鸟类和野兽类的知识;从樵夫那里,他学到了榆树、柏树等植物的知识;从农民那里,学会了分辨五谷的知识……


他的书不仅仅是手写成的,还是脚量出来的,舌头辨出来的。


这才是真正对“酒与药”研究最深的神医


“以酒入药”研究第一人


明朝是一个酿酒业大发展的时期,酒的品种、产量都大大超过以前。作为明朝的一代名医,自然少不了对酒的研究,称得上研究第一人。


《本草纲目》中对酒论之颇详,说酒“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谴助兴”等。


同时,他还将酒分门别类,认为功效各有不同。


《本草纲目》中,酒被分为若干种类,“酒之清者曰酿,浊者曰盎,厚者曰醇,薄者曰醨;重酿曰耐,一宿曰醴,美曰醑,未榨曰醅;红曰醍,绿曰醽,白曰醝”。


并且对烧酒另立一项,专作论述。他说:“烧酒辛、甘、大热、有大毒。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烧酒主治:“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膈,心腹冷痛,阴毒物也。面有细花者为真。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


说理之外还要举出实例,让人信服不疑。如说到酒能避恶邪气时,李时珍引用了《博物志》中的一则故事:“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作食之效也”。


百病用酒


“百病用酒”,是不是夸张的说法?非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用了二卷的篇幅,列举了221种病症的主治药,名曰“百病主治药”。其涉及疾病面之大、内容之丰富、用法之广泛、制法之考究空前绝后,简直可以派生出一本《本草纲目用酒全书》来。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酒的附方栏中记述了十六个附方。李时珍又在该目的“附诸药酒方”中,详细记述了69种药酒方。范围以内科为主,辐射临床各科。如治疗疟疾的愈疟酒、辟疫消疠的屠苏酒、补虚益气的逡巡酒、强筋壮骨的牛膝酒、活血调经的当归酒、聪耳明目的菖蒲酒、益精壮阳的枸杞酒等...... 对上述各种药酒的功能、治法,记述颇详。由此看出,李时珍对酒的研究是多么深透,又能看出酒在药物中的重要地位。


这才是真正对“酒与药”研究最深的神医


是药三分毒,适饮最舒服


酒对人体并非无害,这一点,《本草纲目》中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过饮不节,杀人倾刻”,“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突出宣传的正是这一主题。酒治百病,酒是作为药物使用的,药非食者,是药三分毒,要在“有度”上作文章。


李时珍认为:“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邵尧夫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所谓醉中趣、壶中天者也。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者丧邦亡家而殒躯命,其害可胜言哉?”


因此,无论是合家之饮或朋友之饮,还是群宴之饮或结社之饮,都应把握好“微醉”这一底线,这才是真正懂得饮酒之妙、之乐、之趣的大饮家。狂喝滥饮,可一可再,甚至再而三都可以,但长期这样,既不利身体,又使行为失轨,遭人嫌弃。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