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疆域扩大,是因为有汉明帝这样君主

作者:李寻讲酒 更新时间:2022-08-20 16:24 阅读:664

西汉末年,国力衰退,中央政府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力减弱,王莽当政时期,由于对周边地区采取了非常形式化、甚至错误的政策,加之内乱,到东汉初年,“四夷”都脱离了中央政权的控制,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内部统一和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方面,对外方面,基本采取守势,虽然在光武帝后期,对南越地区的叛乱进行了镇压,但总的来说,对北方的匈奴还有其它地区都采取的是守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时期。


东汉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以汉和西域为重点展开,汉和西域之间,有著名的“三通三绝”之说。“一绝”指的就是新莽时期到东汉初年,西域各国与汉脱离了关系。东汉对西域的经营始于汉明帝时期的公元73年,通过战争手段,重新在西域设立管理机构,这就是所谓的“一通”。东汉在西域的经营,引起了北匈奴的反弹,他们联合西域一些国家,对汉在西域的经营发起了反攻,由于汉明帝去世等一系列原因,汉章帝再次放弃西域,这就是“二绝”。虽然如此,但汉使班超等人,依旧留在西域,他在汉章帝的支持下,联合亲汉的西域国家,对抗北匈奴及亲北匈奴的西域国家,到公元94年,西域各国纳质内属,汉与西域实现“二通”。汉和帝时期,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班超任西域都护,进行有效管理。班超离任后,继任者任尚行事过于严峻,引起了西域各国不满,公元107年,东汉政府派人领河西羌骑驰援西域,引起羌人反抗,通西域道路断绝,这就是“三绝”。公元123年,汉安帝派班超的儿子班勇再次经营西域,经过四年时间努力,实现了“三通”。


在汉与西域的“三通三绝”、以及汉与北匈奴的战争中,东汉贡献最为突出的皇帝是汉明帝、汉章帝和汉和帝。


1


汉明帝刘庄,光武帝第四子,东汉第二位皇帝,生于公元28年,公元75年去世,公元57年继位,在位时间18年。在位期间,他一方面对内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对外打击匈奴和再通西域,虽然没有完全取得成功,但却走出了很关键的一步,为他的继任者打开了局面。


汉明帝时期,东汉政府开始大力建设北方边郡。光武前、中期,由于无力北顾,东汉政府放弃了一些边郡,边郡人民内迁,造成了边郡的荒凉甚至废弃,光武后期,随着国力增强和形势的变化,开始鼓励滞留在内地的边郡人民返回原地,不过没有太多具体的措施。明帝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大力推行这项政策,对返回边郡从事生产的人民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赏赐钱财等等,对在内地沦为奴婢的边郡妇女,严令必须将其遣返边郡,一方面解放了奴婢,另一方面充实了边郡人口。同时,明帝还多次下诏,将弛刑徒派往边郡,进行屯田戍边。


所谓弛刑徒,是指得到皇帝赦令诏书,可以去掉刑具、罪衣的刑徒,刑徒变为弛刑徒以后,行动上有一定的自由,社会地位也相应有所提高,他们多被充军,或被派往边郡戍垦。弛刑徒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光武时期也有,且有一部分被派往边郡,但大规模将弛刑徒派往边郡的,还是明帝,而且,他还允许这些弛刑徒携带家眷前往边郡,这是与光武帝不一样的地方,保证了这些弛刑徒在边郡屯戍的稳定性。汉代法律还规定,边人不得内迁,这样就使这些弛刑徒的后代也只能长期居于边郡,对边郡人口的充实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来汉明帝对匈奴发起战争提供了兵源。


边郡人口增加后,明帝从官员中选拔有能力的官员去进行管理,比如廉颇的后代廉范,就曾在云中郡、武威郡等做过太守,颇有功绩。


2


国力的增强,边郡的充实,让明帝拥有了打击匈奴的基础。当然,他对匈奴的政策,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首先是在北匈奴再次请求和亲时,汉明帝开始考虑与北匈奴和亲的事情,公元65年,他派越骑司马郑众出使北匈奴接洽此事(顺便说一句,此郑众与和帝时期的宦官郑众并非同一人,同名而已)。郑众见北匈奴单于傲慢,认为其并无和亲诚意,回来后向明帝明确表示他反对和亲,在明帝再派他出使匈奴时,他又上书进言,说北匈奴的和亲政策只是一个幌子,目的是得到一些物资和离间南匈奴和东汉的关系,但明帝依旧坚持派郑众前往北匈奴。


汉明帝为什么要与北匈奴和亲?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这是光武时期与匈奴保持相对友好关系政策的延续;其二,明帝与北匈奴和亲,是在综合考虑了包括国力在内的多种因素之后做出的权宜之计,而且和亲是北匈奴主动提出的,他也可以接受。后来,在汉朝国力进一步加强、形势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汉明帝就改变了策略,主动进攻匈奴;其三,当时有人反对汉朝与北匈奴和亲,主要是担心一旦汉匈和亲,内附的南匈奴会和北匈奴再次联合起来,这对汉朝是不利的。汉明帝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也对此有所防备,他专门设置了一个度辽营,驻屯于五原曼柏,断绝南北匈奴的交通,度辽营里的军队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是一支精锐之师,后来,又派了大量的弛刑徒去充实度辽营,使其成为长期驻军。度辽营后来果然成功地断绝了南北匈奴企图再次联合的意图。


3


东汉与北匈奴之间真真假假的和亲谈判,始终没有实质性结果,期间,双方在边境地区摩擦不断,北匈奴联合一部分叛逃的南匈奴人的行动失败之后,曾派大军对汉朝的河西边郡进行侵扰。公元73年,明帝派兵分四路对北匈奴发起了主动进攻:祭彤出高阙、窦固出酒泉、耿秉出居延、来苗出平城,这四人都是当时的名将。结果,四路大军中,三路无功而返,只有窦固有所斩获,他率兵追击到了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在占据了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之后,设置了宜禾都尉,留下一部分军队在此屯田。


从直接战果来看,此次汉军并没有对北匈奴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也没有消灭其有生力量,这并不是汉军无能,也不是北匈奴战斗力强悍,而是除窦固带领的军队与北匈奴有过交战之外,其他几路大军,根本没有与北匈奴交手,一看到汉军过来,匈奴人就先跑了,汉军有劲使不上,所以没有斩获。但是,窦固占领了伊吾卢城并在此驻军屯田,却在战略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重新打通了自西汉末年以来闭绝的内地与西域的通道,一些西域国家开始派遣质子入侍,表示臣服东汉政府。


第二年,在窦固、耿秉、刘张率兵拿下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的基础之上,东汉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陈睦担任西域都护职务,坐镇焉耆;耿恭担任戊校尉,驻扎在车师后王的疆域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关宠担任己校尉,驻扎在车师前王的疆域柳中城(今新疆艾丁湖)。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在西域地区一方面组织屯田,扩大汉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与北匈奴势力进行斗争。


窦固的西征大军中,有一人脱颖而出,就是班超,他后来在西域连续斗争了三十多年,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窦固、耿恭和班超,本刊本期都有专文介绍)。


汉朝虽然在西域建立了统治机构,但此时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公元75年,焉耆与龟兹国联合起来,杀了陈睦,耿恭和关宠也一度被匈奴人包围,恰在此时,汉明帝因病去世,汉朝没有再派大军增援西域。汉章帝即位之后,迎回了耿恭,撤销了西域都护,随后不再在伊吾屯田,东汉与西域的官方联系再次断绝,直到汉和帝时期才正式得以恢复。


4


与父亲光武帝一样,汉明帝很勤政,史载他经常工作到深夜,天未亮又起来工作,他在位的18年里,七次出外巡查工作,体察民情,考察官吏,检查黄河治理工作等等。汉明帝也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比如自己带头削减后宫开支,他的皇后是名将马援的女儿,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表率,她穿的衣服是粗丝料做成,当有人认为她不必如此节俭时,她却说:这种料子很适合染色,所以就用了它。


史载“明帝察察”,意思是说他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为政不宽和,主要表现在严防外戚、限制豪强、对官员严苛等方面。他先后以谋反罪处死了自己的同母弟刘荆、异母弟刘英,尤其是刘英一案,牵连之人遍布全国。他杀了开国功臣梁统的儿子梁松、窦融的儿子窦穆,其中梁松还是自己的姐夫。他的亲舅舅阴就的儿子阴丰,因为杀了自己的妻子郦邑公主,也被他处死,其时,太后阴丽华还在世。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参政,他在位时,他的舅舅们都位不过九卿,馆陶长公主想替他儿子求个郎官做,汉明帝宁可送给外甥一千万钱,也不答应。大臣阎章才学出众,工作突出,但因两个妹妹是后宫嫔妃,汉明帝为不破坏外戚不封侯参政的规矩,一直不提拔阎章。


汉明帝对违法的官员,严惩不贷,比如,北地太守廖信和交趾太守张恢都因贪污罪受到了严惩。有一次,内朝小吏误记了西域属国贡献的供品,明帝亲自查账发现后,派人把犯错的尚书郎招来,并亲自手持木杖责打惩罚,直到尚书台长官闻讯来说情,请求惩罚自己管教失职之罪,明帝才平息愤怒。有人认为明帝对臣下的态度过于严厉、督责过度苛刻,皇帝亲手责打官员也是历史上少见,这大概也是后世认为明帝严酷的一大理由。但同时也要看到,明帝对于老百姓,是主张轻刑的,一个皇帝,如果要对老百姓好,就必须对官员严酷,不可能两面做好人,明帝对官员的严酷,恰恰对整顿吏治、治理天下有好处。


东汉的疆域扩大,是因为有汉明帝这样君主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