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不会死,酒桌文化也不会消失

作者:雅愉品酒一级品酒师 更新时间:2022-12-23 21:00 阅读:820

但白酒正在失去年轻人。



喝酒,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应该没什么疑问。


一种是“饮酒”,适量而饮,常常细品,有助于益寿延年。比如我七十多岁的姥爷,每天早晚都要小酌一杯,已然是生物钟的一部分;


另一种则是“酗酒”,暴饮暴吐,常常不省人事。比如我爸以前的醉酒史,简直罄竹难书。


同样是酒,怎么搁到不同的人嘴里,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酒,是无辜的。


不可否认,对于很多和我一样,从小看着父辈们狼狈醉酒长大的年轻人而言,第一印象便是——白酒,乃至啤酒,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年轻人不喜欢高度数的白酒,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甚至这种趋势被某些酒企早已敏锐觉察,所以迅即推出了低度数的白酒款式,并且在营销上极为时髦和开放,甚至充满二次元风情,嗯,没错,我说的就是“江小白”。


但大多数传统白酒企业,正在失去年轻人。或者说,它们从来就没有俘获过80后和90后,至今,国内白酒的主要销量依然由50后、60后和70后贡献。


没有赢得年轻人的青睐,意味着客户增量的干涸,各方酒企不得不进入存量厮杀的时代。


2012年起,限制三公消费,很多人预测会给白酒行业造成冲击,实际并不然。2012年以后仍在缓慢增长。


国内白酒市场真正饱和是在2016年,此后开始连年缩减。


白酒不会死,酒桌文化也不会消失


2016年,80后取年龄中位数1985年生,则刚刚步入而立之年;


2016年,90后取年龄中位数1995年生,则刚刚迈进20岁。


这两代年轻人,在对待白酒的态度上,表现出比前代人更为明显的不喜欢。


事实上,大多数80后和90后,没有饮白酒的习惯。白酒消费集中在走亲送礼,喝白酒的次数也大多是酒席应酬。


私底下,低度数的啤酒和果酒,没有酒精度数的奶茶和咖啡,以及各种饮料,才是最爱喝的。像我就更极端,已经进化到常喝鲜榨果汁的程度。


那有人可能想到了,既然国内市场饱和,何不走向海外呢?


好问题。


听闻这个问题,国内各大白酒名企,家家都有一把辛酸泪。


不是酒企不努力,海外那么大的蛋糕,谁不想得?只是努力了好几十年,越努力越小众,如今国内白酒的海外销量还占不到国内销量的1%。


中国白酒在海外受阻,原因有三:


第一,白酒标准不符合他国进口标准。


中国白酒是典型的高酒精度数的蒸馏酒,由酒曲发酵酿成。但白酒中有不少成分难以言清,更难以定量检测,这导致不符合海外一些国家的酒品标准,比如美国,因而出口受阻;


第二,海外民众不习惯中国白酒口味。


主要是酒精度数太高,基本除了常饮烈酒的战斗民族俄罗斯之外,其他国家的民众,对高度数的白酒,均不太适应,很难将其当成日用饮品;


第三,海外民众不理解中国白酒品牌。


你随便打开一瓶白酒,在酒瓶或包装盒上都能看到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或真或假难以查证,但却是白酒标配。


这表明,白酒在咱们中国人眼里,是有文化属性的。


但对于海外民众而言,并不理解这种酒品牌文化,即便看到听到,也并不会觉得有什么吸引力,因为难以get到文化里的那种韵味。


没有故事的品牌,注定没法传播;有故事但却不被理解的品牌,则是一个活生生的悲催故事。


国内没有新一茬的增量客户,海外碰壁碰到鼻青脸肿,便只好在国内血海厮杀,大品牌吃小品牌,小品牌要么自杀要么提早转型。


这就是当前中国白酒的现状。


但你以为,我便要因此下定一个白酒衰亡的判断吗?


哈哈哈哈!


公且稍安,我们再品品下面的论点不迟。


试问,为什么白酒会存在?


答曰:


其一,古代没多少饮料,酒便是难得的一种,但也算得上是相对普及的饮品。


这主要是因为,酒不止一种。在古代,更常见,更为平民的,是浊酒,即由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


而白酒,即清酒,则是稀罕物。因而常成贡品或祭祀用酒,地位明显崇高。白酒以高粱为主要原料酿制,工艺复杂,也因此相对稀罕。


作为一种饮料,酒是有存在必要的。尤其对于阴潮天气偏多的西南地区而言,喝酒可以驱寒暖身,几乎是日常所必须。


直到今天,贵州赤水河畔和川南地区,依然是我国白酒荟萃的重地,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董酒等名酒皆诞生于此。


原因其二,酒,是一种社交用具。


高端白酒,可当礼送之,典型者,便是贡酒。如今,极个别高端酒,还具备收藏价值,俨然金融货币化。


但酒更大的用途,还是在酒场,酒场即人场,这便不得不提著名的四字俗语“酒桌文化”。


什么是“酒桌文化”?


如下图所示,感受一下这个阵型——


白酒不会死,酒桌文化也不会消失


所谓“酒桌文化”,我认为有三点:


1、地位尊卑


酒场,是一种江湖。


什么是江湖?


张作霖老帅认为,


“妈了个巴子的!江湖是什么?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白酒不会死,酒桌文化也不会消失


酒场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这种地位尊卑的隐性秩序来执行的,谁若出了偏差,自然也是闯了祸。


这里还可以讨论一个小问题,为什么是“酒”,而不是其他饮品?


这是因为,酒会喝醉,人都是有限量的。


正因为大多数人喝不了多少,所以自古以来便也生成一种“酒量崇拜”。


君不见,古代小说或爽文,但凡英雄出场,哪个大侠不是豪饮?


酒,便是一种地位上的度量衡。


2、敬酒,是一种忠诚度测试


敬酒,是为表忠心,表寒暄。


但碰酒,尤其是上者对下者的主动请酒,便是一种毫无成本的忠诚度测试。


这是因为,喝酒,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喝酒过量,会头疼,会醉酒,更重要的是,会不受控制的失态。


对于我们这么一个好面子的民族而言,“失态”作为一种醉酒的代价,不可谓不小。


然而,今天领导赐酒让你喝,你说你喝不了,领导说你非喝不可,不喝就是看不起我,请问,你从不从?


你当然得认怂保平安。


领导一看,嚯,这小子,明明酒量不行,但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他甘愿冒着醉酒失态的风险也听我的话喝了,嗯,是个听话的顺毛子。如果你不从,想想后果。


除了硬着头皮喝领导的酒,段位更高一点的人精,便会主动行动,那就是“劝酒”。


所谓劝酒,要义则是站在自家领导的立场。如果是主场,那就想办法劝来宾多喝一些;如果是客宾,那么就想办法拦下对方敬来的源源不断的酒。


显然,劝酒这门差事,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啊。


3、酒后吐言真不真不重要。


常言道,“酒后吐真言”,really?


依我看,真不真,并不重要。


只是社交场合,人们需要一个可以超脱常规模式之外的借口。


醉酒,显然就很合适。


有些话平日里不能说,但“醉酒”后胡言乱语却可以;


所以适当的醉酒,演技是基本要求。


人们习惯于在酒桌上谈事,也是因为,酒桌比起会议室,有太多可发挥的进退空间了。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伦理就很发达,平日里,人们被三纲五常礼教指数严格要求,但醉酒,就是一种难得的可以短暂豁免规矩的状态,这种状态便可以用来办日常人设不可办之事。


比如,很多男人都默默收藏在借口词汇库里的四个字,“酒后乱性”。


……


当然,酒桌上的玩法还有很多,不便一一列举,但无一例外,酒桌游戏,本质上都是“人玩人”。


我理解很多年轻人,并不认同“酒桌文化”这四个字,他们认为,那种酒桌上并没有什么文化。


没错,你必须承认,对于初入社会的许多年轻人而言,规矩繁多的酒桌,绝对不是让人愉快的存在。


桌上把酒言欢,桌下暗流涌动。


甚至很多时候,桌下潜藏的规矩,才是促成事情交易的主流。


也正因为此,一部分上不得台面,见不得阳光的酒桌内容,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传统习俗里的糟粕。


“糟粕”这两个字蹦出来,我们就知道,是真的动情绪了,恨不能分分钟辞旧迎新。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泼一盆冷水——


被你视为“糟粕”的“酒桌文化”,并不会消失。



理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上,就需要规矩。



哪怕是潜规矩。


即便有一天不再流行喝白酒,那也可能是其他活动来接替,打个大胆的比方,广场舞吧。


如果有一天人们需要跳着广场舞来谈生意和联络感情,所有你见不得的规矩,还是会浮现在广场舞上。


比如,领导过来让你陪他扭两个节拍,你说你不会扭,领导说你看不起我是吧,得,你还不是得上场扭起来。


当然,“邀舞”和“劝舞”,自然也不会缺失。


所以,事情就是这样。


白酒只是一种饮料,不过是因为酒里恰恰寄居了人们的一些心思。


你讨厌的并不是白酒,抗拒的也不是它的口味,而是白酒里被融入的那些充满权欲的心思。


但时间可以让酒更有味,也可以让人变了味——


屠龙的少年,终有一天会变成另一个恶龙。


今日你我当中一些讨厌白酒的年轻人,几多年后,也必有人会变成酒桌上的暴君。


权欲总是让人失态,让人赴汤蹈火。


但握着欲望的权杖,你终究变成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那个人。


且继续被新的年轻人讨厌着。


你笑了笑,有权人的生活,就是这么空虚过瘾,且枯燥。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