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醉我独醒?玻璃心的人更需要饮酒

作者:肚松咪酒 更新时间:2022-08-17 18:20 阅读:277

众人皆醉我独醒?玻璃心的人更需要饮酒


端午将至,不由得想起屈原身投汨罗江前讲的那句名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忍亡国之痛,屈大夫自沉汨罗江,而抑郁的《离骚》让他的玻璃心一起名垂千古。但细细想来,屈大夫该是不常饮酒之人。而古往今来,玻璃心常有,像屈大夫这样既有玻璃心,又不常饮酒的人却很少。


屈原是楚国贵族,才华横溢,一心为国,却遭到楚国奸佞之臣的谗害,长期抑郁不得志,但却不肯委曲求全,始终保持着一颗晶莹剔透的爱国之心。


屈原这句名言见于《楚辞·渔父》,渔父劝他说,举世皆浊,何不与随波逐流?众人皆醉,何不一起饮酒行乐、快意人生?但屈原不肯同流合污,果断选择葬身鱼腹。于是我们包了粽子投到江里,向屈原的高洁人格和爱国精神致敬,从此留下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民俗。


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屈原很高的评价,其中也有对自己身世的慨叹。司马迁因故触怒汉武帝,遭受宫刑,大抵当年也和屈原一样,为了生和死的问题纠结了好久。但为了完成《史记》,他最终选择了和屈原完全相反的方式,隐忍苟活下来。后来有朋友问他,他于是回答说:“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魏晋南北朝时期,屈原的地位空前提高,刘勰的《文心雕龙》把《离骚》和《诗经》相提并论。但六朝文人好酒确实出了名的,从阮籍到陶渊明,哪一个不是有一颗晶莹剔透的玻璃心?然而生逢乱世,六朝的文人每天都在生死和名利之间小心游走,但他们却在“唯酒是务”中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嵇康不大饮酒,但为人耿直,不懂变通。好友山涛推荐他出来做官,他却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结果年纪轻轻就身遭杀戮。


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本来和阮籍、嵇康一样,生性旷达,不拘时势,经常与朋友聚会饮酒,而且酒量很大。但后来山涛当了官,而且深得当局器重,不过他却每天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每次饮酒只喝八斗。有一次司马炎想测试他,就叫人偷偷给他的酒壶里加酒,但山涛果然只喝了八斗的量,就再也不肯喝酒。对于一个嗜酒且有酒量之人,有如此的自制力,显然是喝得不开心。


陶渊明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腻子,虽然念叨着“忧道不忧贫”,但一生大部分的精力都在饮酒赋诗。他偶尔有“猛志逸四海”的时候,却总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是用酒把自己的玻璃心灌得烂醉,家里的日子却过得穷困潦倒。


北宋的苏轼也和屈原一样,为人晶莹剔透、毫无城府,而他的才华却给他惹来了毕生的麻烦,一生磨难不断,是古往今来文人中少有的倒霉蛋。但是他每到一处流放地,都活得格外精致,苦中作乐,还搞出来许多食谱、酒经。


不过了解苏轼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酒量极差的人,闻着酒的味道都能醉倒。他对此也不否认,认为没有人比他的酒量更差,但他又说,没有人的酒趣比他更高,一点点酒就能让诗人对月长吟,烁古通今。


苏轼不善饮酒,却好酿酒,而且怡然自得,喜欢与人分享。据说有人向苏轼的儿子讨教苏轼的酿酒秘诀,苏轼的儿子面露难色,闪烁其辞,大概苏轼酿酒的水平实在不能与他的文学成就相媲美。


玻璃心不可怕,可怕的是难以承受其一尘不染的清澈,就像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却不容易一样,总要有点花看半开,酒到微醺之中寻求一点超脱。


玻璃心是诗人的特质,以诗酒闻名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戏说完诗人的玻璃心与酒,博得诸君莞尔一笑之后,还要说一说端午节与酒的风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一年之中寒暑交替、阴阳相争的时节。酷暑来临之前,冬春留在人体内的寒邪之气必须散发出来,否则寒气淤积体内,就会滋生疾病。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端午节挂艾草、喝雄黄酒的传统。


雄黄酒,是一种配制酒,主要工艺是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现在雄黄酒已经不常用,但江浙地区还习惯在端午节饮用温热的黄酒,这同样可以起到驱除寒邪之气的作用。


端午节喝温酒的传统,也是基于中国人体质普遍偏寒的特征所形成的。《红楼梦》中多处记载说,常喝冷酒会让人发抖,握不稳毛笔。所以《红楼梦》中所记载的饮酒,都是温酒。


不仅是饮酒,中国人的餐饮习惯自古就以热饮热食为主,很少吃冷餐。而且,热食和冷餐的搭配,也往往遵循四季的气候变化而有所调整。譬如在寒食节这一天,冬去春来,就要吃一段时间的寒食,以适应季节对身体脾胃的变化。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医疗科技先进,人们的体质普遍增强,纵然是冰镇啤酒配烤串这样极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偶有疾病很容易医治。但体质使然,在端午节这一天你不妨小酌一杯温酒,暖一暖你冰冷的脾胃,也暖一暖你的玻璃心。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