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的幸与不幸

作者:李寻讲酒 更新时间:2022-09-11 06:46 阅读:834

郭守敬的幸与不幸


郭守敬的幸与不幸



郭守敬


就个人命运来讲,郭守敬,这位中国13世纪、元朝的大科学家实际上是非常幸运的。首先,他活了86岁,在古代绝对是高寿;其次,他虽然在朝为官近60年,但仕途顺利,不但有贵人相助,而且深得最高统治者的欣赏和信任,作为一名主管水利和天文的技术官员,他没有卷入到政治派别的斗争之中,因此没有政治家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而是在一个相当宽松的环境当中,从事于自己所喜欢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点,与我国古代另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沈括是有所不同的,沈括是在政治生涯中不如意的情况之下,不得已转向科学研究的,伟大的《梦溪笔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无心插柳的一个结果。


因此,就个人而言,郭守敬是有着非常完满的人生的,那么,他的不幸又是什么呢?这就必须从中国整个科学环境以及中国人对待科学的态度来讲,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的科学家似乎都有着一种来自于宿命的悲哀。


1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郭守敬的人生简历看起来有点简单平凡,没什么悲欢离合,也没有太多供现在的电视编剧们挖掘的花边故事。公元1231年,郭守敬出生于河北顺德邢州郭村(今河北省邢台县郭村),历史上没有关于他父母的记载,他从小和祖父郭荣生活在一起,郭荣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不但通晓五经,而且还精于算学、水利等实学。在祖父的教导之下,郭守敬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之生性安静,不爱打闹,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尤其喜欢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还有很强的独立分析问题与实际动手的能力,大约16的时候,他就根据一张拓印的图纸,复原了北宋时期的一种计时仪器“莲花漏”,还根据一幅“尚书璇玑图”,着手仿制了这种古代天文观测的浑天仪。


1247年(当时北方是蒙古贵由汗当政),郭守敬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一位贵人——刘秉忠,刘秉忠精通易经、天文、地理、律历和风水等,不仅仅当时,而且在元朝(1271年)建立之后,他一直都是忽必烈的重要谋士。刘秉忠也是邢州人,且是郭荣的好友,当时他是回乡葬父。郭荣见机,把郭守敬送到刘秉忠门下学习深造。这段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只有几个月,但对郭守敬的一生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刘秉忠这里还认识了张文谦、张易、王恂等人,其中张文谦是郭守敬的前辈,当时也是忽必烈的重要谋士,王恂则要比郭守敬小四五岁,应该说是同学。他们五人经常在邢州的紫金山探讨学问,后人称之为“紫金山五杰”,后来张文谦、张易、王恂还和郭守敬在水利、天文等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共事合作。


1251年,郭守敬21岁,参与了恢复家乡邢州城北因战争毁坏的石桥修复工作,并疏浚了河道,初步展现了在水利工作方面的才能。1262年,张文谦向忽必烈推荐了郭守敬。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了发展华北水利的六项建议,深得忽必烈的欣赏,称赞道:要是所有的官员都能像郭守敬这样,就是不白拿俸禄了。自此,郭守敬入朝为官,此后一直在水利和天文的部门工作,在两个部门之间往返调配多次,有一段时间还同时兼管水利和天文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加之无人顶替,以致于朝廷后来不批准他退休,可以说,他是一直工作到死,死于掌管天文的部门太史院负责人任上。


郭守敬的幸与不幸



◎北京市郭守敬纪念馆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甲60号、什刹海西海北岸的汇通祠内,纪念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1988年,郭守敬纪念馆正式对公众开放。郭守敬纪念馆公分四部分,分别为郭守敬的生平大事、元代积水潭、大都治水、测天制历。郭守敬纪念馆参观免费,游客可以在入口处领到一些宣传资料。宣传资料每天提供两百份,发完为止,发完后就不准人再进去参观了。对此规定,我们有些困惑:一天两百人参观不多啊,为什么不让更多人参观,宣传科学家是最要紧的啊。反观故宫,一天人满为患,应该限制才对。


2


郭守敬去世后,他的学生、太史院继承人齐履谦在为他撰写的传记《行状》中,将他的一生功绩总结如下:“一曰水利之学,二曰历数之学,三曰仪象制度之学。”高度评价了他在水利和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在水利方面,郭守敬取得的主要成就如下:


1、1234~1235年,在今天的宁夏地区,随张文谦一道,成功修复了黄河古代遗留下的灌渠,恢复了引黄灌溉工程,得到了宁夏人们的赞扬,他们甚至为郭守敬建立了纪念生祠。


2、1292~1293年,主持改造南北大运河,开通惠河,实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真正实现了江南漕运船只直航进入北京城。


3、1266年,引永定河水入北京,实现了北京历史上从西南方向引水入城的范例;后开通惠河,引白浮水,成功实现从北京城西北方向引水入城,解决了北京城市发展和综合供水的需要,并奠定了后来北京城市供水的格局,直至今日,北京依然没有改变这样的格局,即便是现在要实现南水北调工程,但是引水入城的路线还是离不开这两条路线。古代北京城市排水,可以向东、西南两个方向排泄洪水和城市污水,今天北京最重要的的两条排水干渠:坝河和通惠河,也还是郭守敬当年奠定的基础。


在天文学方面,郭守敬取得的主要成就是编定了《授时历》。1276年,忽必烈决定成立太史局,修编新历,由张文谦、张易负责行政工作,王恂、郭守敬和许衡具体主持,其中,郭守敬负责天文观测和仪器制造,收集编制新历所需要的大量原始数据。1281年,《授时历》在全国正式颁布实行,但还有很多的后续工作尚未完成。不幸的是,这一年,许衡去世,第二年王恂去世,又过一年,张文谦去世,当初参与编写新历的主要负责人只剩下郭守敬一个人了。此后,郭守敬潜心钻研,细心总结,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后续工作,从而使《授时历》得以流传后世,这也就是今天当我们提起《授时历》的编订者,往往只提郭守敬的主要原因。


《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领先的科学成果,它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比当代科学家所测定的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了23秒。欧洲著名的历法《格里历》也规定一年为365.2425日,但《格里历》是1582年才颁布使用的,比《授时历》晚了300年。


《授时历》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朝建立之后,颁布了《大统历》,但实际上换汤不换药,还是原封不动的实行《授时历》,只是为了面子问题,改了一个名称而已。清王朝建立后,实行的是以西法为依据的《时宪历》,但这时对《授时历》的研究却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顺治皇帝评价《授时历》“尤为精密”,他的肯定,为《授时历》的研究开了先河,此后著述不断,奠定了《授时历》在历史上的地位。


同时,《授时历》还对朝鲜和日本影响甚大。早在《授时历》颁布的当年,元朝便派使臣给朝鲜送去了《授时历》,朝鲜当时虽然没有实行《授时历》,但后来还是派学者来中国学习《授时历》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改用《授时历》后一百年的时间里,朝鲜对《授时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授时历》传入日本的时间大约在1453年,虽然研究者不少,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以实行,直到1683年,日本才以《授时历》为蓝本,颁布了《大和历》。


在制造仪器方面,郭守敬取得的主要成就如下:


1、 制造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如简仪、高表、景符、窥几、仰仪等;


2、 制造了计时仪器,如宝山漏、丸表、赤道式日晷、星晷定时仪、行漏、大明殿灯漏、柜香漏、屏风香漏等;


3、 制造了天象演示仪器,如玲珑仪、证理仪、日月食仪、浑象、水浑运浑天漏等;


4、 制造了安置校正仪器,如候极仪、正方案,悬正仪、座正仪等。


郭守敬在仪器制造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当时及后人的高度评价,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外国人。160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南京鸡鸣山看到郭守敬制造的浑象、浑仪等仪器时,大为赞叹。1622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获悉郭守敬在天天文历法领域,尤其是在天文仪器方面的成就之后,称赞郭守敬为“中国的第谷”,第谷是丹麦人,当时在天文领域和天文仪器制造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当然,这个评价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不满,因为第谷晚于郭守敬300多年,因此他们认为,将第谷称为“欧洲的郭守敬”,似乎更为贴切。


3


郭守敬能取得以上的科学成就,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和他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分不开的。中国古代对圣人的标准是“立德、立言、立功”,这其中,“立言”非常重要,影响到做学问方面,就是人们大多重视写华丽的文章,说漂亮的话,这样容易引起世人的注意和重视,从而名垂青史。反之那些研究“实学”的学者,即做实际工作的科学家,却一直受到漠视,比如顾炎武,他的学问,以《天下郡国利病书》为代表,做得比大儒朱熹、王阳明等人实际上还要更好,但名声却小得多,在当时没什么实际影响,如果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漂亮的话语,说不定他就被后人给忘记了。郭守敬一生心无旁骛,在很多人们不感兴趣,甚至被认为是绝学的领域,做着天文、水利、术数等科学研究工作。但他的境遇比顾炎武要好一些,这源于他是当朝的一位高官,他做的很多工作也是朝廷当时所需要的,所以他才有将自己的热爱和科学研究转化成实际成果的机会,而后人还享受到了他的这种成果(比如《授时历》),从而确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其次,得到了皇帝的大力支持。郭守敬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忽必烈这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向朝廷提出的多次建议,都得到了忽必烈的批准,比如他最初向忽必烈所谈的“水利六事”,就很受忽必烈的赏识。后来通惠河开通之日,为了表示重视,忽必烈命令丞相以下的官员,都到工地上去参加劳动,等等。


此外,客观来讲,元初在思想方面的氛围还是比较自由的,对人才的选拔也是唯才是用,当时没有实行科举制度,像郭守敬这样的人才是通过举荐而受到重用的。这一点很重要,对很多人来讲,少了很多限制,使他们有精力有时间从科举考试中脱身出来,去从事一些更有实际效用的工作。关于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得失,本刊在以后会有专文讨论,在此就不多做评述,只是就郭守敬的个案来说,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至少是他和中国古代科学的一件幸事,中国多的是道德文章家,比如韩愈、柳宗元之类的人物,多一个少一个,都没有什么关系,而像郭守敬这样的科学家,少一个就是极大的缺失。和郭守敬共事过的许衡说得很清楚,他曾很感慨的说:上天真是佑我元朝,像郭守敬这样的人才,世间哪能轻易出现?可以说是“度越千古矣”!


其三,郭守敬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水利方面,郭守敬特别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早在他宁夏治水之初,他就根据忽必烈的旨意,对宁夏的河渠进行了考察,并绘制出了详细的地图,这成为他后来成功完成宁夏治水任务的基础。自宁夏返回后,郭守敬曾经从孟门山(今陕西宜川至山西吉县一带)起,顺中条山往东,对黄河故道及沿岸地区的地势变化进行了考察测量,绘制了详细的地图,同时用文字说明了哪些地方可以引水,哪些地方可以进行灌溉,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开发治理黄河,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对冀鲁水系进行考察时,郭守敬依旧绘制了详细的地图,这也成为山东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依据。郭守敬还对黄河源头进行过考察,但对于这次活动,历史记载不详。总而言之,郭守敬在治水中的考察,并非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亦非猎奇式的道听途说,而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活动。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对郭守敬在水利方面的成就评价非常之高,尤其指出了郭守敬的水利之学是以测量学与数学为基础的,亦即实地测量与定量计算是郭守敬水利工作卓著的根本保证。


在多次的考察测量当中,郭守敬还有一些创造性的科学成果,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海拔高度的概念并运用到了实际工作当中,时间大概是在1279年,郭守敬路过开封之时,他发现流经此处的黄河的流速比流经北京的河流快得多,又兼及北京离海近而开封离海远的基本事实,提出了海拔高度概念并得出开封海拔高度应高于北京的结论,从而建立了以海平面作为衡量各地水平高度统一标准的概念,解决了进行大面积测量时,各局部数据的统一性问题。海拔这一科学概念的确立,对于测量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区域性测量,其水准测量成果,仍然是归化到以海岸某点的平均海水面作为基准面的高程系统中。我国现在的海平面高程,就是采用青岛港验潮站历年记录的黄海平均海拔数值。


在修编《授时历》的过程当中,郭守敬非常重视实际观测天文,为此,他征得忽必烈的批准,在全国设了27个天文观测点,其范围包括现在的西伯利亚、朝鲜、河西走廊、南海,这就是天文史上“四海测验”的壮举。郭守敬派了14名监候官负责全国的观测工作,他自己也到各地的观测点了解情况。现存于河南省登封市城东南15公里告成镇的登封观星台,就是郭守敬于1276年建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天文台,具有测影、观星、记时等功能。进行天文观测,离不开天文仪器,郭守敬为此制造了众多的天文仪器,前文已有介绍。值得一说的是,在《授时历》刚开始编时,王恂、张易等人并没有制造新仪器的想法,而只是想对原有的天文仪器略作维修,用以进行必要的测量,是郭守敬参与后,竭力主张制造新仪器,也多亏了他的坚持,才有了《授时历》后来的准确。


4


有必要对郭守敬的水利思想再做一番介绍,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水利思想的先进性。值得人深思的是,这种思想的先进性,恰恰是在工程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比如就郭守敬治水中最主要的引水工程来讲,由于没有现代的混凝土技术,建不起抗洪水冲刷的大坝,所以主要是采取无坝引水,而无坝引水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防洪,在这一点,郭守敬做得非常出色,总的思想是不与水对着干,而是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既修迎水堤,又修退水渠。在郭守敬的治水生涯中,这一思想在宁夏引黄灌溉中就得到了贯彻,而在引永定河进北京的工程中体现得尤其突出。


永定河斜贯北京城的西南,是路经北京地区最大的河流,但是水流浑浊,迁徙无定,经常泛滥成灾,很难控制,如果引水不当,则会对北京城产生重大威胁。元代以前的金代,就有过引水失败的先例。而郭守敬通过种种合理的设计,成功、安全地实现了从永定河引水。首先,他将引水口设在了金代取水口金口的上游,在取水口左侧修筑一段引水堤,引导河水入渠,经过三四里的引渠,永定河水才到达进口闸。这样设计的最大优点是;当永定河发生大洪水,首先淹没的是引水堤。即使大水冲毁了这段引渠,洪水也不会流入金口。其次,在金口上游预先开减水口,在减水口后开挖一条退水渠,相当于泄洪道,这条退水渠靠近永定河一岸,挖的又深又宽,连通永定河。当特大洪水来临时,从取水口进入引渠的超标洪水,大部分可以沿退水渠又回流到永定河,而不会进入金口对北京城产生威胁。减水口一般安装闸门,或者修筑竹笼装石的溢流坝,实际上是一种自溃坝,这种坝在在洪水来临时可以自动溃决,实现泄洪。这种引水方式,原理与四川都江堰分水鱼嘴和飞沙堰泄洪方式一样,也与宁夏黄河引水的方式类似,都是中国传统水利技术结合当地河流特点的应用,面对暴涨暴落的大河,在当时没有混凝土等强抗冲刷建筑材料技术的条件下,这样做是最好的解决引水与防洪矛盾的办法。


后来,在开通惠河时,为了解决运河与山溪交叉的问题,郭守敬修建了清水口工程,在没法利用混凝土修建大跨度立体交叉输水渠道的条件下,同样采取了这种自溃坝的技术,即将新建渠道的山溪入口处河堤修建得很低,保证溪水可以直接流入渠道,而修建入口对面处河堤时,多用临时性建筑材料修筑而成,比如竹笼装石等,这样可以保证平时溪水可以自然流入渠道,而当山洪爆发时,洪水会将与原来山溪下游用竹笼装石修筑的河堤冲毁,形成缺口,让山洪可以很快从原来的河床排泄到下游。山洪停止后,仅用较少的人工,很快就能将冲毁的堤岸修复,渠道就能恢复正常通水。


从以上可以看出,郭守敬所采取的引水和防洪设计方案,和现代相比,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的确是落后的,但所蕴含的顺应自然的水利思想,又是十分先进的。今天我们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修筑了很多的大坝,企图控制住洪水,但事与愿违,洪水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更加严重的趋势,每一年我们都会听到“百年一遇的洪水”的说法,实在是荒唐,明明是一年一遇嘛!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和我们今天的治水思想存在方向性的错误有关,我们太相信人的力量了,相信到过于自大了,以为凭借科学技术,人就可以控制住自然,这实在是可笑的。我们还看到了人类因为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就修大坝来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比如鱼类的灭绝等等。


因此,当代水利专家李佩成院士说,要想治好水,首先要治好人的心态。在自然面前,我们的确应该多一点敬畏,少一点愚妄,与其与之抗争,不如老实顺应,此为天道矣!


5


尽管中国古代出现了像郭守敬这样的科学家,但当我们把中国的科学成就置之于世界文明的背景之下,还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科学,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现代科学还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其成就也是寒酸的。


首先,中国古代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出发点,是非常实用主义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所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而不是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热爱与探索,这一点与现代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郭守敬等人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文,并不是为了探索未知的世界,而是为了修编《授时历》。晚年他制造了众多的仪器,比如柜风漏、屏风香漏等,仅仅是为了为了供皇族祭祀和出巡等用的,成为了一种奢侈品。而他治水,目的性则更为明确。当然,笔者在此不是否定这些工作的价值,只是感叹,中国古代科学活动从来都陷入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外在环境中,到今天也依然如此。


其次,中国古代科学只有“家学”,而没有一套公共的科学体系。拿人才培养来讲,基本上处于一种看天吃饭的状态,比如郭守敬,他之所以成为科学家,除了天赋异禀之外,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祖父的影响和教导。可以这么设想,假如他的祖父不这样教育他,他是不是就不会成为后来的郭守敬呢?很有可能。郭守敬一生从事科学研究达60多年之久,但到后来,元朝在这方面还是人才匮乏,以致于出现了不准他退休的规定,实在是不得已啊。


前文讲过,郭守敬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修复了古代的一些计时仪器和天文仪器等,这一个方面说明他有本事,但另一方面又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是没有传承性的,一项科技成果,往往说没就没了,后人要想了解,只有重新开始研究制作,而制作出来的是不是原来那个东西,只有老天知道。反观欧洲,两千年前发现的欧几里得几何原理,到两千年后还是中学的基础教材。郭守敬一生也制造了大量的天文仪器,这些仪器中很多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的人们也已经不甚了然了。更让笔者感到绝望的是,郭守敬十几岁时恢复制作了“莲花漏”这样以往的计时仪器,到后来他所制作的计时仪器,还是与之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和进步。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评价郭守敬治水成就时,认为他是继承了大禹的绝学,这句看似夸奖的话,却让笔者默然,更为不幸的是,徐光启又指出,郭守敬在治水中的科学传统已经又失传了,又成为了“绝学”。从元代到明代,这才多长时间啊!


唉,为什么我们总有那么多师傅传徒弟的“绝学”呢?什么时候我们不以这样的“绝学”沾沾自喜了,我们的科学才有救。


6


关于郭守敬的研究,一直以来侧重于他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国内外肯定的最多的也是他这方面的成就,1970年,国际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8年,国际天文组织又将国际编号为201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但对郭守敬水利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关于其水利思想,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正如前文所叙,郭守敬等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水利思想,极为智慧,契合天道,继承并发扬这种思想,对今天我们的水利工作应该大有帮助。


目前国内郭守敬的纪念地有两处,一处是河北邢台市的郭守敬纪念馆,另一处是北京什刹海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这里曾是郭守敬生前主要工作部门都水监所在地,也曾是京杭大运河在北京城的终点。本刊记者于2011年11月曾探访于此,当年的那种码头繁华的情景是见不到了,只有西海等湖泊沉淀着那段非凡的故事!


本文节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1年第四辑 《郭守敬的幸与不幸》.


编辑:木图


文章:高远


图片:休闲读品


本文由休闲读品杂志社原创


禁止侵权,未经授权盗取作者图文


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