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作者:华夏酒报 更新时间:2022-09-12 14:30 阅读:534

原创: 记者 徐雅玲 华夏酒报 今天


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1844年的秋天,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写下这样一句话:“当你拼命想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不再是别人的对手,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别人就不再是你的对手了,不管是谁,只要下了这个决心,他就会立刻觉得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而他的视野也随之开阔了。”


就在100多年后的1949年,大洋彼岸,新中国成立了。


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当时中国白酒产能仅有10万吨左右,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更是很少接触到。随着中国经济环境的改变、科技的进步、运营模式的创新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以白酒为典型代表的中国酒业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构成、文化发展、技术进步、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的部分,进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当中。


而100多年前,大仲马的这句话似乎像是中国白酒这70年来发展的一个预言。


中国葡萄酒产业在这70年来也实现了巨大发展。


1892年,著名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在山东烟台创建了我国第一家葡萄酒酿造厂——“张裕酿酒公司”,由此开辟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先河。


但由于种种原因,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葡萄酒经济发展一直都比较缓慢。


期间,除张裕公司外,山东青岛、北京、山西清徐、吉林长白山和通化等地葡萄酒厂相继建立,但这些企业大都由外国人掌控,生产方式也比较落后,不过却由此奠定了我国现当代葡萄酒工业的基本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二五”末,是我国葡萄酒经济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我国葡萄酒产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幼稚到基本成熟、从无序到日趋规范的快速发展历程。


啤酒方面,新中国成立时啤酒产量为0.7万吨,这个数据非常低。到1996年产量为1000多万吨,2002年,中国啤酒产量达到了2387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啤酒产量大国。


黄酒、果露酒产业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也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快速发展路径。


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1949~1977:百废待兴迎来酒业春天


这一阶段主要从行业形成、技术进步、品牌化等方面为今天的酒行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10月9日,在成都一隅的一家老酒收藏馆,著名白酒专家、曾担任过全国第五届评酒会评委的馆主胡义明翻开了一本珍藏的画册,里面收藏了自20世纪50年代到2018年的五粮液酒标,同时,还有一些通过酒史考证专家和专业美术人员考证,还原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前五粮液酒标的形象。


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商店几乎很难买到白酒,但在每个小镇或者村子里面,都建有小作坊,当地人要是有多余的粮食,自己去用这个酒箴(音)去烤酒,有多的便拿到集市上去卖。”成都圆通古镇的88岁老人王玉贞告诉《华夏酒报》记者,“一直到了20世纪50~60年代,才可以凭票去国营商店买到瓶装白酒。”


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华夏酒报》记者通过相关文献梳理,了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地区在私人烧酒作坊基础上相继成立了地方国营酒厂,中国白酒产业发展从此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由私人经营的传统酿酒作坊逐渐向规模化工业企业演变。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白酒产业发展速度缓慢,1949年,我国白酒产量为10.80万吨。


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前,部分科学前辈对白酒做了初步的科学认识工作,但没有成体系、成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力量对白酒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研究。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最直接具体的表现就是中国白酒对标的是苏联的伏特加。


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受苏联的科学影响非常大,现代工业模式和科学管理走的都是苏式科学的道路。具体到白酒产业,我们引进的科学技术是苏联的,甚至帮中国白酒进行科学管理的也是苏联专家。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国通过液态法或固液法酿酒,提高了酒的产量。到了1978年,产量达到了143.74万吨,30年增长了14倍,这种发酵法沿用至今。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显示,2017年全国白酒产量为1198.1万吨,液态法和固液法白酒约占其中的70%,甚至90%。用这两种方法酿出来的新工艺酒,价格也比固态法酿的酒便宜得多,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酒的需求。


然而,新型技术也存在很多不足。据业界人士估计,液态法和固液法酒占了市场总销售额的70% 到90%,由于市场上存在着很多低成本的酒,所以,以次充好成为普遍现象。


1963 年,古井贡酒在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轻工业部评为名酒,并授予金质奖章。


从1952 年开始,连续举办五届的全国评酒会,评出了我们熟知的老四大名酒茅台酒、汾酒、泸州大曲酒、西凤酒和老八大名酒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茅台酒、西凤酒、汾酒、董酒等,同时还评选出了各个地方选送的优质白酒。全国评酒会的举办,为中国白酒业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品牌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白酒品牌的基石。


葡萄酒方面,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生产酿造葡萄酒的企业只有5家,葡萄酒产量只有不足200吨。到1978年,我国葡萄酒企业发展到县级以上国有企业100多家,葡萄酒产量也发展到6.4 万吨,增长了319倍。


中国最早的啤酒厂成立于1900年,是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开的,它是哈啤的前身。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了英德酿酒有限公司,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中国啤酒厂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国外的专家和酿酒师。这一时期,中国啤酒产业发展非常缓慢。


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1978~1996:改革开放带动酒业巨变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多年前的论断,如今已成为世界的普遍认知。改革开放的到来,让一切都加速向前,没有前车之鉴,更没有试错法则,对于中国白酒而言,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开始,红旗商场(红旗连锁的前身)里面的酒水专柜总是客人最多的地方,当时陈列的白酒不像现在这么多,但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郎酒、沱牌、全兴等名酒都有,尤其是每逢节假日,因为我们进货前期也有进货配给,有的酒刚刚摆上货架,就被抢购一空。”红旗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世如告诉《华夏酒报》记者。


到了1985年,中国白酒总产量达到337.97万吨,白酒企业990家(其中,全民所有制910家,集体所有制72家,其他类型8家;大型工业企业只有1家,中型企业36家,小型企业953家),职工人数25.14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只有4079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63亿元,利税总额10.67亿元。这个时期,白酒工业与整个食品工业一样,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的消费需要,为解决食品和工业产品供应,国家按照“以放为主”的思路进行改革,不断减少价格控制,陆续放开了绝大部分农副产品的购销价格。


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1988年,国务院放开13种名烟和13 种名酒销售价格,价格体系改革使得资源配置向生产效率更高、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倾斜,激发了企业生产积极性,各类生活消费品产量开始快速增长。


在这一阶段,白酒行业快速发展的显著标志首先和价格有关。1988 年,名酒价格放开之前,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汾酒等名酒在价格上相差无几。但从1989年开始,以五粮液为首的名酒企业开始提价。五粮液从1989 年至2003 年进行了4 次提价,相继超越了泸州老窖、汾酒、茅台等主要竞争对手,“茅五剑”格局基本形成。在价格上涨仍然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一批名酒企业开始了改扩建工程,如茅台在1985 年至1987 年完成800 吨/ 年扩建工程;五粮液酒厂于1986 年第二次扩建,产量达到1 万吨。


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这一时期白酒产量持续增加,从1985年的337.97万吨达到1989年的448.51万吨,其间涌现出了一些明星企业,如汾酒发展迅猛,在1985 年即成为全国最大名白酒生产基地,并从1988年开始,连续多年位居白酒行业第一。


1978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作出“把啤酒搞到50万吨”的重要批示后,啤酒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民经济调整中首先脱颖而出,被列为短线产品而得以优先发展。其所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全国啤酒生产厂家迅速增多,啤酒产量迅猛增长。


另外,以山海关啤酒厂为榜样的众多乡镇企业涌现出来,成为啤酒生产的主力军,其总产量占全国啤酒生产的2/3还多,极大地推动了啤酒行业的发展。


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酿酒工业,1956年,周恩来总理批准《绍兴酒工艺总结与提高》项目列入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并拨款发展绍兴酿酒业。


改革开放初期的前十年,中国人的经济意识被唤醒后经历了快速发展的狂欢,白酒行业也在这个过程当中,印证了亚当·斯密在《富国论》当中提到的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改革开放高速发展10年后,开始面临通货膨胀,国家从1989年开始对宏观经济进行“治理整顿”,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第一次治理整顿。


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华夏酒报》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了解到,这一时期,白酒行业也受到较大影响:一是部分靠银行贷款支持扩大产能的企业遇到较大资金压力;二是由于通货膨胀使得部分产品提价过高,令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不少酒厂销售受到严重影响。这段时间白酒产量依然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


然而,在行业调整期内也有部分企业以产品创新应对市场危机。如古井贡酒集团,面对市场危局,以变应变,连续推出“降度降价”“负债经营”“保值销售”等策略,在全国白酒行业中率先冲出了低谷。


这个阶段,伴随着白酒、葡萄酒、啤酒的发展,黄酒的发展速度也同样惊人。


黄酒作为我国最古老的酒种,在中国酒文化史上曾享有重要的地位。黄酒以其美味及营养丰富,为我国人民所喜爱,并早已名扬世界。这一阶段,绍兴酒被国家定为国宴用酒。


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整,邓小平乘坐的专列驶进深圳火车站,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深圳市市委书记李灏、深圳市长郑良玉等省市负责人站在月台上,迎接这位改变中国命运的老人。也正是在这次伟大的南巡讲话后,整个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也为之一振。


《华夏酒报》记者了解到,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推动了新的改革发展热潮,白酒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除了原有的名酒阵营外,豫酒、徽酒和鲁酒板块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地方优势企业。


此外,在名酒阵营中,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开始着眼布局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竞争,价格竞争开始进入正常轨道。五粮液在实施品牌战略的同时,不断进行营销创新,如买断经营等,1994 年以后,五粮液在价格和规模上全面超过了已经连续领先多年的“汾老大”,成为白酒行业新的领军企业。


对于地方优势企业阵营而言,以孔府家、孔府宴、秦池等为代表的鲁酒企业,将白酒带入广告营销时代。


1995年11月,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成为央视标王,这让秦池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徽酒则以高炉酒厂为代表,1994年实现利税比1993年翻了一番还多,1995年实现销售收入比1994年同期增长10倍。豫酒阵营以仰韶酒业为代表,销售量连续4 年居河南省同行业之首,产销量跻身全国同行业前3 名。


1992 年~ 1996 年间,白酒行业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代,白酒产量从1992 年的547.43万吨猛增到1997年的781万吨;不仅17大名酒企业得到市场经济的洗礼,一些地方优势企业也抓住了这个发展机遇期,实现了做大做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唤起了中国各行各业的新生,其均以雄威的步伐大踏步前进,努力谱写辉煌。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在大好时机的促进下,在新中国成立30年初创业绩的基础上,再现光彩。1987年,全国酿酒工作会议对饮料酒的发展提出四个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低档酒向高档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


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请关注明日系列报道(中)


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