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教育体系是怎么形成的?

作者:李寻讲酒 更新时间:2022-08-21 10:31 阅读:967

01 以官学为重的古代教育体系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以官学为重。从隋唐开始,国子监领导中央官学系统,各地政府管理地方官学,教学内容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这个系统为后来的宋、元、明、清承袭,是科举制时期主要的教育体系。


除官学以外,民间盛行的主要教育形式还有书院,后来书院教育逐步官学化,最终成为官方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这种官学教育主要职能是培训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是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的,导致之后1300多年的教育逐渐成了科举的预备活动,最后完全为科举服务。


02 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校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社会巨变,内外交困,统治阶级希望靠培养新式人才救国图存,但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这种要求。


于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广东实学堂、上海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等一系列教授“西学”的新式学校相继出现,这些学校规模不大,也不成系统,并没有缓解清末的人才问题


这六十余年间,各界在办学实践中的摸索和新教育制度的探讨也一直没有停止。


03 壬寅学制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刺激很大,在慈禧的首肯下,清政府于1901年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相继出台新政策。


教育方面,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定了壬寅学制,主要内容如下:


蒙学堂,六岁入,课程有修身、识字、经史、舆地、算学、体操,四年后毕业。教学重讲解,诵读次之;


小学堂,课程有修身、读经、作文、习字、读史、舆地、算学、体操。毕业后可继续读书或入农工商业学堂。初等、高等共六年;


中学堂,课程有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中外舆地、外文、国画、博物、物理、化学、体操;附设师范培养小学堂教务人员,并招收部分科举生员。中学堂四年毕业,合格者给予贡生身份(此条非首创,1901年清政府就出台了类似规定);


高等学堂,课程分政、艺两科,政科: 伦理、经学、诸子、词章、算学、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外文、物理、名学、法学、理财学、体操。艺科:伦理、中外史学、外文、算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学、地质及矿产学、图画、体操。高等学堂三年毕业,合格者给予举人身份;


京师大学,大学分大学预备科、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大学预备科其课程与高等学堂课程相同。大学专门分科仿照日本分为: 政治、文学、格致、农学、工艺、商务、医术。在一级学科下,又分设更详细的专业。例如物理、化学、天文、地质这些都是在格致科下,经学则被归为文学。三年毕业。大学堂之上设大学院,以从事研究工作为主,学习年限不定,不设立课程,重在自学。大学堂毕业并合格者授予进士身份。


04 癸卯学制


由于壬寅学制安排的经学课程并不多,在清政府看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纲常伦理那一套不够重视,不能培养学生的忠君爱国思想。加上有相当一部分学堂是由旧式书塾改过来的,招的很多学生也是秀才、廪生,这些人经学课程有功底,但西学太陌生,结果进学堂里全是西学,导致壬寅学制从上到下的受众都不太满意,所以壬寅学制只出台了一年多,就被癸卯学制取代。


癸卯学制主要内容:


中国新教育体系是怎么形成的?



注:表格摘自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3月第一版,P114。蒙养院四年并不计入学制,但为显示完整的学校体系,这里也按书中原表格收录在内


各级学堂大体情况如下:


初等小学堂课程:修身、读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不收学费。学制五年;


高等小学堂在初等小学堂科目基础上增加图画。学制四年;


中学堂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十二门。学制五年;


高等学堂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经学、法学、文学、商学大学的预科,第二类为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大学的预科,第三类为医科大学的预科,分别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外语在各类学堂均占重要地位,一般要修两门。学制三年,到三年级各自开设选修科及随意科;


大学堂分设八科: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和商科。设在外省的大学堂至少须具备其中三科,京师大学堂八科全设。各科一般修三年,政法科和医科为四年;


通儒院设在京师大学堂内,由大学堂毕业生升入,无规定科目。以“造就通才”为目的,“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学制五年;


初级师范学堂以培养高等小学堂和初等小学堂教员为目的,招收高等小学堂毕业生,5年毕业,简易科1年毕业。优级师范学堂“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按学生学业所长培养相关方面教职人员。师范类学生免学费;


实业学堂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几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开办,学制一般均为三年,是普通教育的分流;


进士馆是为培养官员而设,学习法律、外交、教育、理财、农工商兵八大类,毕业考试合格者录用;


译学馆培养外语人才。


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完全不同于旧式服务于科举的教育体系,而是全新的、中国未曾有过的国民教育体系,以培养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各行业人才为目标,不再以培养官员为唯一目的(官员也是作为一个对专业技能有要求的职业来培养)。


壬寅学制在教学内容上引进了西方科学文化,将各级学堂初步衔接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癸卯学制则将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提高到和普通教育并列的位置。两个学制也都规定了入学年龄,开始普及义务教育,教育的目标从此发生转变,开始与国计民生相联系,具备了现代性,这是清末新学制最大的进步之处。


和中国古代教育相比,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大体上构建起了近代学制。


05 民国壬子癸丑学制


民国建立后,教育部于1912年7月举行会议,制定了壬子学制。之后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种教育章程,与壬子学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继承了清末的学制框架,也是分成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阶段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共7年。中等教育只设一级,共4年。高等教育也是一级,但分预科和本科。


壬子癸丑学制废止了读经、拜孔活动,“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用时任教育总长蔡元培的话来说,对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使国民具有“健全之人格”。


因为种种考虑,这个学制将中学修业年限定为四年,也不要注重实业教育,致使中学生毕业后,“升学困难,就业也不易”(中学毕业17岁)。


06 民国壬戌学制


从1915年开始,各省教育会陆续提出改革学制的要求,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实用主义教育和职业教育思潮,推动了学制的改革。1922年,民国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学制,并于同年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也称新学制。


壬戌学制采用美国式中小学六三三制,小学由七年改为六年,中学由四年延长到六年,初中为普通中学,高中为分科中学,升学预备与职业预备兼顾。同时,该学制规定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灵活采取安排。灵活安排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时间,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小学改为五年,更有利于在这些地区普及教育,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中小学学制上也没有一刀切,“六三制”和“五四制”并存,直到今天某些地区还在采用“五四制”。


07 新中国学制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新学制充分吸收了以往学制的优点,并把幼儿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纳入学制系统,沿用至今。


编辑:九章丨审核:子白


休闲读品杂志社xiuxiandupinTX


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微信群聊:李寻的酒吧,聊酒、聊旅行。


加群方式:添加编辑微信shoucheng234,发送“加群”,第一时间邀请您入群。


中国新教育体系是怎么形成的?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