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会福酒:从“大宋国酒”到“酱酒之王”的蜕变

作者:西会福白酒 更新时间:2023-01-30 12:52 阅读:863

每一个品牌的成长,都承载着一段悠长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每一个品牌的背后,都聚集着一群为理想和荣誉而战的志士。


西会福酒,从距今一千多年的宋代走来,即使一路风雨、一路泥泞也从未退却,饱经岁月的冲刷与凝练愈加馥郁芬芳、香醇四溢,在几度沉浮、破茧和蜕变之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西会福酒:从“大宋国酒”到“酱酒之王”的蜕变


公元969年,北宋光禄寺内酒坊大师傅黄适瑞在丞相赵普等人的资助下开办了铁薛楼(西会福的前身),成为北宋赫赫有名的七十二正店之一,因为光禄寺专为皇宫酿制御酒,而黄适瑞曾是光禄寺的首席酒匠,故民间皆称呼铁薛楼为“国酒楼”,所酿美酒皆被称之为“大宋国酒”,售酒生意无比繁荣,但因名气太大和政治斗争最终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幸有一旁支外出省亲逃过一劫,北宋张能臣《酒名记》与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诸色酒名》,均收录有关于“铁薛楼”在宋代时的记载,但因牵扯皇帝忌讳不再描述其为大宋国酒。


西会福酒:从“大宋国酒”到“酱酒之王”的蜕变


此图为宋代著名的樊楼


黄氏后人隐姓埋名定居于山西,虽不再公开制酒和售酒,但一直保持酿酒的手艺和习惯,所酿美酒仅供自饮和送人,从来不敢暴露其宫廷酒匠的出身。道光十六年,黄氏后人黄会福过长江至茅台村经略铜盐,将自家酿酒技艺与秦酒工艺糅合,合以本地水粮特性造出了知名的赤水酒酿,茅台村众多盐商皆来偷师取经,直接带动整个茅台村大兴酒业,并全部以产地茅台命名。咸丰年间仁怀的兵祸摧毁了茅台村大部分产业,山陕盐商纷纷逃离仁怀,黄会福被迫歇业远走他乡,临行前将自家的成义酒坊售予华桎坞先生继续经营,1939年出版的《贵州经济》、1947年出版的《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等诸多史书都有关于黄会福创立酱酒工艺和售予华桎坞的相关记载。


西会福酒:从“大宋国酒”到“酱酒之王”的蜕变


黄会福举家沿茅台货运水路航行至开封,投奔开封“铁薛楼”现任掌柜杨治明,此时的“铁薛楼”已不复往日光彩,处于惨淡经营状态,杨治明得知黄会福是“铁薛楼”创始人的后代后,深知黄家酿酒工艺的价值,便将“铁薛楼”的副楼赠予黄会福作为原始股本资助其创业,于是黄会福在开封的祖业上重新开起了茅台酒坊,并以自己的名字和遥祝贵州乡亲平安为意取名叫“西会福”,在儿孙三辈的苦心经营下渐复盛名,并于1915年在时任民国农商总长周自齐先生的举荐下,开封市政府选送“西会福”参与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西会福酒:从“大宋国酒”到“酱酒之王”的蜕变


大会一亮相便赢得了世界各国的瞩目,最终获得了博览会金奖,难能可贵的是西会福参赛的各种类型的酒全部荣膺了金奖,整个万国博览会的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与其颇有渊源的华茅与王茅组合而成的茅台酒也被贵州省政府推举参与了本次博览会,并在会场发生了著名的“怒掷酒瓶振国威”故事,遗憾的是当时参选名为“贵州公署酒”的茅台酒仅获得了银奖,现在茅台镇的1915广场就是为了纪念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而建,详见1917年2月由中国巴拿马赛会筹备局长兼监督陈琪主持编撰、时任总理郑孝胥题签的《中国参与巴那马太平洋博览会记实》。


西会福酒:从“大宋国酒”到“酱酒之王”的蜕变


一段佳酿经典背后必定叙写着一个个跌宕起伏的动人故事,一个伟大品牌的酿就必定经过了纷繁复杂的千锤百炼。


西会福酒:从“大宋国酒”到“酱酒之王”的蜕变


曾经,西会福酒因受贵族追捧而风光无限,也因权贵斗争而遭受灭顶之灾,因受战火之灾而颠沛流离,因历史浩劫几近烟消云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路走来,无论顺逆,"淡定从容"这四个字一直是西会福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